可能是因為近來總在天上飛來飛去導致神經麻木,抑或原本就是一個沒心沒肺之人,反正每逢飛機起飛前到升至巡航高度那段時間,包括高度開始下降直至飛機落地,我都會美美地睡上一覺……
這般乘機習慣,似乎是遠離氣流顛簸驚擾的絕佳辦法。但也美中不足,比如少了沖突云霄的速度與刺激,以及飛越天際、徜徉云海的灑脫與浪漫。凡事有得必有失,無論何時何地,鮮有例外。
幸好乘機出行頻繁,從烏魯木齊到蘭州,從甘肅到陜西,來來回回,反反復復,即便不那么專心致志,終歸少不了從空中俯瞰西北大地的機會。
實事證明,站得高不僅看得遠,并且看得更全更細。于高空,換個視角,濃縮于機窗之下的大西北顯現出別樣的滄桑與厚重。
鳥瞰大西北,最震撼人心的,當數高原高山的巍峨與粗獷。
西北多山,無論是黃土高原上起起伏伏、無序排列的無名土山,還是秦嶺、天山等名山大川,因為植被稀少、山脊裸露的緣故,無一例外都擁有蒙古漢子一般的粗獷與豪邁,既讓人望而生畏,又令人豪氣頓生。
第二次到烏魯木齊,臨近降落時,剛好從睡夢中醒來,得以近距離感受天山的雄渾與巍峨。在陽光的照耀和白雪的映襯下,矗立在塔里木、準噶爾兩大盆地之間的天山山脈高峰林立、連綿不絕。那一刻,不由自主想起年少時讀過的武俠小說,想起《七劍下天山》,想起那些關于俠義、道義、人性、人倫的動人故事。
鳥瞰大西北,最攝人心魄的,莫過于戈壁沙漠的蒼茫與壯麗。
說起來很是遺憾,截止目前,除了面積十分有限的內蒙赤峰勃隆克沙湖,我還沒去過真正意義上的沙漠或戈壁,這次終于得以在飛機上了卻心愿,實在是幸運至極。
蘭州至烏魯木齊的航線,要飛越廣袤的沙漠地區。盡管視線不是那么清晰,感受不是那么直接,但古人“按劍出沙漠”的豪邁與“大漠孤煙直”的寂寥總是讓人感慨萬千。
平沙莽莽黃入天。大漠戈壁的景致不管多么蒼涼壯美,終歸還是橫亙在歷史與現實、發展與生存之間的一道生態鴻溝,我們在驚嘆和享受沙漠風光的同時,或許應當更多想一想沙漠治理問題。畢竟,人類至今還無法坦然面對漫天風沙或沙塵暴帶來的諸多困擾。
鳥瞰大西北,最讓人眼花繚亂的,首推地貌色彩的純粹與斑斕。
從空中俯瞰,大西北的顏色不再單調荒涼,而是絢爛多彩、艷麗奪目。白得耀眼的天山千年積雪,赤如烈焰的張掖丹霞地貌,滿目金黃的庫姆塔格沙漠,綠意盎然的漢中平原麥田,既涇渭分明、獨立獨行,又相互映照、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鳥瞰大西北,除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豐富的直觀感受,最大的收獲,還要算對古老陰陽學說的理解與感悟。
作為質樸的哲學理論,陰陽學說講求對立與互根、消長與轉化的和諧統一。仔細想想,在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上,何事何時何處不在體現這些哲學思想?
比如筆直與曲折。百轉千回的九曲黃河,像利箭一樣筆直刺穿大地的沙漠公路,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同為西北大地上格外吸人眼球的兩大風景。
又如起伏與平坦。黃土高坡的層層疊疊,漢中平原的平緩舒張,既各領風騷,又相得益彰,并最終一道構成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古樸底色。
請別忘記,我們是炎黃子孫,是黃河的兒女,我們共同的發源地,恰恰是當下不那么發達、不那么受人待見的寂寥大西北。
2017年3月4日于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