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實的自己

? ? ? ? ? ? ? ? ? ? ?——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創傷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都曾經是小孩。

我們心中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長大后,我們都期望再回到過去,那個看似無憂無慮的時代。因為我們長大后,背負了太多的責任,我們時常會覺得累。

在喧囂的社會,人們往往為物質所累,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努力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年前,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傾訴著生活中的種種,有孩子帶來的快樂,也有不堪重負的擔子,看到她為生活所累,很是心疼。想起年前讀的一本書,感覺受益,或許對正在努力尋找真實的自己的你有所幫助。這本書是美國金伯利˙羅斯和弗雷達˙弗蘭德曼博士合著的一本心理學著作《與內心的小孩對話——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創傷》。

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童年也是如此,當我們羨慕著別人的生活時,別人也羨慕著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會有些遺憾。

一、認識邊緣性人格障礙

我們先認識一種病——邊緣性人格障礙。聽到這個詞,是不是有點懵?這是一種不能調節、掌握自身情緒,并在內心深處害怕被拋棄的病態。想一想,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呢?

先了解一下他們的癥狀吧!

1.瘋狂地拒絕真實感受,感覺到被拋棄或拒絕。

2.人際關系緊張而不穩定;對他人的感情不斷地在極端愛護與極端憤恨間搖擺。

3.不能夠定義自己,不能描述自己的喜好、愿望;自我知覺不穩定。

4.沖動、冒失,存在濫用藥物、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性濫交、飆車、在商店里順手牽羊等等危害自身的行為。

5.不斷地企圖自殺、威脅自殺或自我傷害。

6.情緒多變、情感反應極端,在幾小時到幾天的時間里反復表現憤怒或焦慮。

7.持續性或經常性地感覺被掏空、內心空虛或虛假。

8.無法表達或過度表達憤怒,經常情緒激動、表現憤怒,一再與人發生肢體沖突,言辭極端尖刻或表現孤僻。

9.間歇性地猜忌、妄想或感覺不真實(麻木、脫離現實)

在這些癥狀里看不到你的影子吧!焦慮、恐懼、憤怒、猜忌、妄想,找不到合適的方式釋放自己。如果他們做了父母,會是什么樣的呢?

流浪漢型:感覺自己是一個無助的受害者。她(或他)會參與社交活動,但卻從來不會與人深入交往。他們會放縱子女,對子女的態度在驕縱和故意忽視間搖擺不定,傾向于忍受焦慮和沮喪。他們常感覺到生活很艱難,自己的情況比他人糟多了。

皇后型:心理空虛而又自恃甚高。向往物質財富、美貌、別人的傾慕和忠誠。他們可能會與子女爭奪別人的注意力,嫉妒子女的成就或個性,表現得自私而盛氣凌人。他們期望子女的觀點和自己一致,并對自己忠心;戲劇性的行為、夸大事實,他們的需求常表現得強硬而自主。

隱士型:內心恐懼,總是時刻準備應對潛在的危險。有時表現得偏執,感知到根本不存在的威脅,生活中充滿了恐懼和迷信。極端自我保護、充滿占有欲和專橫。他們會向自己的孩子傳遞如下信息:世界是個很可怕、很危險的地方。

女巫型:感受到白熱化的憤怒,會把羞恥和困窘當作自己的育兒工具。他們飛揚跋扈、胸懷憤恨,每當出現沖突時,他們幾乎都處在沖突的最中心。他們作為父母會傳達如下信息:寶貝兒,你會后悔的;你會求我的。

怎么樣?是不是與自己的生活近了一步呢?如果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父母呢?你有沒有仔細聽過你內心的孩子在訴說什么?你有沒有非常粗暴地回絕過自己?有沒有為難過自己?對于住在心中的那個真實的自己,你是什么樣的呢?

先拋開這一點,回到現實生活中,假如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做了父母,會給他的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缺乏強烈的自我認知,既會害怕被拋棄,又害怕被吞噬。他們按照扭曲的認知和自己的理想預期來感知現實的傾向,他們常常會在表現冷漠殘酷時仍會認為自己充滿愛心和關懷,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完美的父母、完美的丈夫主婦,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實際行為如何影響了周圍的人,也不知道這種扭曲給自己的子女造成了多大的混亂和疑惑。

父母若呈現出左側的這些特征,他們的孩子則會呈現右側相應的特征。

混亂——逃避現實

虐待和忽視——創傷后應激反應和慢性病

隱私侵犯、糾葛——如履薄冰

被無視——猶豫不決

角色顛倒——他人優先

過分重視外表——物質主義、自我否定

敏感——害羞、完美主義

投射——憤怒、脆弱的自我意識

那么健康的童年需要哪些要素呢?

支持、尊重和贊同、表達、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始終如一和安全感。

二、認識自我

重新審視你在童年時收到的信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你的生活,并學會處理事情的不同方法。

假若你的童年里充斥著上面的種種癥狀,哀悼你失落的童年吧!哀悼那個曾經為了抓住父母的愛而戴上面具的假我,哀悼從沒有接受過無條件的愛和尊重的父母,學會更好地應對哀傷。承認失去,面對事實。

接受(父母)邊緣性人格障礙:將接受轉化為動力;

那我呢?(懷疑自己是否也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將兩面性的事物合理化,探索極端情境。

不再自責:感受自己的感受

辨認各種情緒:接受痛苦的情緒,讓情緒管理變得更容易

與家人和朋友分享你的真實感受:將被無視的風險降到最低,傾吐的基本原則----循序漸進

三、接受自我

現在的你,是否還經常感到內疚?是否還在覺得自己應該為父母的行為負責?準備好原諒了嗎?

內疚可以是一種正常的反應,但不正常的內疚卻是另一回事,感覺自己需要對所有的事情負責,這是因為你的界限劃得不夠清晰,控制欲強。簡言之,過弱的界線意識,投射性認知。所以,要擺脫內疚感的關鍵點質疑,就是要真正了解這個事實——你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

責任,若父母沒有能力承擔自己的責任,那就接受這樣的事實,并專注于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可以做哪些改變,做主自己的生活,不要期望別人改變,努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學會原諒,因為原諒可以幫你找回內心的平靜。祈禱、冥想、具體的事,單純的想,只要開始,都可以。即使你還沒有準備好原諒,那也沒有關系,承認自己的情緒。請你做真實的自己,和內心的小孩對話,不要假裝。

理解憤怒,憤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通常是自我保護的表現。憤怒的原理:

前期壓力+當前壓力+間接性刺激+觸發性想法=憤怒

重構導火索,認識自己的憤怒,想象憤怒的后果,感受憤怒,找到源頭,減緩憤怒。

四、重塑新的自我

用交流重塑關系:

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控制交流;注意代價;了解你的權利;注意自己的感受;不要主觀評價你自己;了解自己的目標,選出需要優先處理的事項;明白無誤地溝通;應對抵抗與怒火;了解自己的極限;不要期待鮮花;準備拉開距離;選擇戰場;學會使用幽默的力量。

扮演自己的角色,接受他們的觀點,現出真實的自我;

檢視自己,尋找自己的優點,尋找積極的一面。

顧念自己,接受以前的自己。

打破習慣,面向改變——

學習如何滋養自己,無條件地愛自己,不帶批判地接受自己的弱點。

質疑別人對你的批判。

做好計劃,著手改變,小步前進,記錄變化。

自信、自我、自尊——相信自己,追隨自己的感覺;

設定健康的界線,打開心胸,宣布界線;

建立自尊,有權追求自己的幸福。

身心合一——滋養心靈;

照顧好身體:鍛煉;合理飲食;充足的睡眠

從頭開始,做自己——人際關系

尋求支持,發現親密關系中的模式;

掌握你的預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