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核心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知識或者認知體系,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問題或者說困難的地方在于,怎樣有效建立起這個體系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問一下自己:為什么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1為什么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從反面來思考,即碎片化信息的危害:
? 信息大爆炸。一個硬核知識點被拆分成若干個碎片化信息,加大了信息接收量(同時必然會占用更多的時間),同時也減弱了讀者的信息處理能力。
? 被拆分的信息都是以小點為中心來鋪開,不利于讀者看清全貌,掌握核心的知識點本身。
? 一個個硬核知識點被拆分成若干個碎片化信息,加大了信息的膨脹程度,讓讀者花在選擇上的時間和成本增加。而選擇的時候只會耗費人的精力但是并沒有在學習。
? 因為所有的信息都是分散的碎片,很難記住和吸收,更不用說具體的應用了。等于沒有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看過就過了,跟自己并沒有建立起內在的深入關聯。
? 讀者花了時間和精力在這些信息上面,但是你能看到效果并不明顯,也就是效率不高。這樣的狀態會讓人焦慮,浮躁。加大學習壓力。
這樣再來看系統化體系化知識的優點/意義就更加明顯了:
? 吾生有崖而知無涯。每個人的注意力,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互聯網時代信息越來越膨脹,大爆炸已經很久了,而且看不到終點,信息量只會越來越大。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提高效率的一個好辦法就是減少花在不必要或者低質量的信息上的時間,從而把這些寶貴的時間放到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上,比如看優質的閱讀材料,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或者做其他任何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等等。排除低質量信息從拒絕碎片化信息開始,從一個個概念知識點開始積累,讓你的大腦信息由核心的硬知識點組成。
? 系統性地學習和分析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大腦的認知能力,而這可以幫助你更高效地分析處理其他的信息。也就是說通過處理復雜信息這一鍛煉,你的大腦會越用越好用,越來越靈光,越變越聰明。
? 因為有自己的知識體系,那么在看到一些碎片化信息的時候你會很清楚它歸屬于哪里,是什么體系里面的一部分。因為心中有全局,你就不會輕易慌亂,焦慮,浮躁。
2怎樣開始建立知識體系
關于怎樣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首先有幾個必須明白的前提觀念:
? 要重視概念的收集。知識是由一個個概念通過不同的邏輯關系組成的,理解和吸收了概念對知識點的掌握有很大幫助。
? 要重視一切素材的收集。素材不僅僅包括概念和知識,它是一切可以用來豐富支撐你任何理論的材料。
? 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比如統計與概率論,歷史方法論,邏輯學等。
而這一切都可以從提問或者學會提問開始。
從提問開始,由一個個問題為起源,串起那些概念,事實,以及公式案例等等,而且在吸收這些已經串起的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引導自己向著下一個方向和目標去思考,追尋。有些問題則可以在短期內通過思考積累或者學習很快找到答案,而有些問題甚至是需要幾個月幾年甚至終其一生來探索的。
之前就經常聽過高效的學習是要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進入學習的,這話也沒錯,但是太寬泛。或者說這只是一個理論,并沒有給出方向。下面列舉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的5個核心步驟,同時以閱讀一本書為例:
? 確立閱讀目標。這個明確的目標怎么來的?(你為什么要看這本書)
? 這個目標跟你之前的知識有什么關系?(你已有的認知中哪些部分與這本書的主題相關?)
? 在這次的學習中有哪些地方補充或者完善了你的問題?(你學到了什么,以及這些東西怎樣與你之前的知識建立聯系?)
? 又有哪些地方與你之前的所知有所挑戰和沖突?(這本書的內容有哪些與你之前的知識有所不一致?你打算怎么處理這些挑戰?)
? 更進一步,這次的學習中又有哪些未知的東西,是無法輕易解答但是又值得自己長期探索 的?(深入思考找出更接近事物本質的問題,作為長期探索目標的一部分)
這樣的學習是以學習者自己為中心的主動探索型學習,而不是傳統的被動接受型學習。
回想我們從小到大的課堂,基本上都是這樣一種情況:每學期開學發新書大家高高興興領書回家,然后每次上課都是打開筆記本認認真真等著老師講重點,然后一筆筆做筆記(很多時候甚至全部照抄老師的板書),這個過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編制好的教材或者講課的老師,我們扮演的都是吸收者或者“搬運工”的角色。整個的這個過程唯一的思考可能體現在課后習題那一部分。就是做題的時候又不會的,然后問老師該怎么解答。老師通常就是把問題再演繹一遍,答案出來了就可以了。這樣的學習只是完成了知識的傳遞,而我們每一個學習者的心智,并沒有被很好的開啟,所以對于知識體系和學習方法的探索和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這個過程中很少有人關注每一步做的原因或者內在的動力是什么。也所以每一堂課基本都是收效甚微的。
我自己就在這個過程中深有感悟。高中階段尤其明顯,學校為了應對高考基本上是題海戰術。在那樣的情況下,6門課程,時間精力根本就不夠用。各科的成績就像是打地鼠一般,這科拿高分了另一科排名掉下來了,分數跟時間精力的投入成正比。核心原因就是一直都是被動吸收知識,甚至只是碎片化的知識,并沒有很好的聯系起來。
而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做朋友》和《新生- 7年就是一輩子》中反復強調過,自己在少年上學的過程中有一個得益于母親的好習慣,那就是每學期發新書之后就會把每本書的核心概念都看一遍,背下來。因為每一本書說來說去其實都是在詮釋那些基本概念的。所以他上課的時候目標很明確啊,只要抓住相關的核心概念部分弄懂了就可以了。其他時間即使開小差或者沒有那么認真學習成績也不會差。記得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也在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刻意留心遇到的概念,并且逐一加以整理和歸納。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我也才剛剛從淺顯的小溪駛入。面對這一片廣袤遼闊的大海,開始適應轉變期的風濤浪潮,剛剛學會把握方向以及駕駛自己的航向。但是,我知道路還遠。
不知道能否“直掛云帆濟滄海”,但是一定“長風破浪會有時”,但我相信這個遨游的過程本身就是成長和收獲。
我是陽光舞甜橙Clare,踐行讀書寫字,運動健身,法語畫畫。
相信積累的力量,踏實踐行,和時間做朋友。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那就關注我的簡書賬號吧,我們一起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