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自殺、成年人對童年過往的自我療愈···
《少年的你》原預計上映時間是19年6月下旬,原本的暑期檔卻在上映前被通知取消。以為千璽的這部電影會像《長安十二時辰》一樣遙遙無期,好在沒有等太久,時隔4個月后上映。在等待《長安十二時辰》和《艷勢番之新青年》(上映時更名為《熱血同行艷勢番》)的時間里不禁感慨,真的是應了好事多磨。
電影上映之后,周圍傳來的大片陣驚呼是“小男孩長大了,吻戲好A”等,臨近結尾的一場戲,讓更多的眼球從電影拉回到現實的演員身上,不知這樣的現象是好是壞。之所以很關注《少年的你》,原因是出于對電影題材的關注,加之主演是自己喜歡的演員,更希望早一點看到完整的故事。
說回電影本身,我是在周圍人都看過之后,和男朋友一起去看的。演員的演技可圈可點,導演的表達手法也很抓人心。去看之前幾乎所有人都告訴我,帶好紙巾,別哭化妝。不知道是因為自己長大了,還是電影里的故事在現實中看的太多,感受的太多,只有到了后半程一切有了轉折后,反而哭的很傷心,可能這些年幾乎都是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能握著另一個人的手,心里升起的更多的是久違的安全感。
看過電影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陷入一種沉浸式的思考。我的孩子長大后會不會遇到霸凌?他該怎么避免遇到霸凌事件?面對霸凌事件他會站在哪一邊?這個世界到底對于霸凌是怎樣的態度?
上學的時候,學校里時不時會有茬架的同學,通常就是那么幾波人,同學之間幾乎無人不知。不知道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印象,似乎很多人都會想起那個常被欺負的同學名字。這類同學通常是懦弱,傻笑,成績偏下的形象,同樣欺負人的也就那么幾個人。似乎這個同學的存在就妨礙了這么幾個人的生活一樣,而欺負他的人,把欺負人也當成了日常習慣。
那么班里其他人呢?時間久了就變成了怕引火上身后的熟視無睹。
小學的時候,霸凌是赤裸裸的,主要取決于身材的懸殊,大多數的霸凌手段是恐嚇、拳頭。初中時除了身材的壓制,還有一種群體性的霸凌,諸如群毆事件、其中不乏搶錢、侮辱人格的霸凌手段。高中的時候更為升級,除了群體事件,身材懸殊,更是參雜了諸如金錢、家庭背景種種社會屬性,霸凌者更是會利用一些手段來逃避懲罰。大學時代則變成了小環境里對一個人的孤立和隔離,這也同樣的出現了更多不可挽回的惡性報復事件。
細想這多么可怕呀。經歷過這些的很多人是不想回到過去的,經歷時以為長大一些這些傷痛會減輕吧,殊不知還有更多人心叵測等著自己。這些傷痛會潛移默化的延伸到自己的家庭生活。不乏一些向家長求助的人,最后等來的是父母這樣的溝通:學校人那么多,他們怎么就欺負你呢,孩子打架不會是兩個人的事,自己反省反省。久而久之,大家放棄了求助,想要反抗的成了新的施暴者,不堪屈辱的最后選擇決絕的做法。
電影里揭露了兩大類的施暴者,一類是街上的混混,恃強凌弱、劣跡斑斑;另一類比較讓人后怕,看似人畜無害,大人眼里的乖孩子,卻做著讓人后脊背發涼的事。逼死同學,施暴弱小,生活混亂,并且從不感到抱歉,心中無畏是這類孩子最大的盾牌,反正有人幫自己擺脫麻煩。正是這樣,很多人似乎間接成為了施暴的幫兇。
導演和編劇是善良的,給了故事一個看似美好的結局,給予了一些人希望。陳念最終選擇面對自己,救贖自己,同時也在想辦法救贖正在經歷自己過往的學生。劉北山兌現了諾言,陳念保護世界,他保護陳念。
電影里的陳念有劉北山來守護,那現實中的陳念們呢。
我所理解導演的表達是,痛苦的過往回憶也許會伴隨我們一生,但是生活還是在繼續,只要我們勇敢一些,自己選擇走出那片黑暗,生活會向陽而生。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登陸各大平臺自行觀看。陳念們,愿你們都有自己的劉北山,劉北山們,愿你們都能信守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