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16歲的心動和30歲的愛情
達多又在看書,在陽臺的躺椅上,旁邊還有她喜歡的茶飲,也許是紅茶,也許是綠茶。她喜歡看書,喜歡喝茶,還喜歡看各式各樣的紀錄片。達多是我的姐姐,母親說我和達多從小就不一樣,我常常哭鬧不止,累得母親筋疲力盡,而她卻安安靜靜的不哭也不鬧,省心也安心,時間長了也曾擔心是否有什么不知名的毛病,但好在都健健康康的長大了,還優秀的讓周圍的父母嫉妒。我不是很優秀,但是我并不討厭比我優秀很多的達多,甚至為此慶幸。我喜歡她嗎?當然,我喜歡和她說話,我是訴說者,她是傾聽者,和她在一起很舒服卻也容易孤獨。我們親密嗎?當然不,我們很少擁抱,很少一起談論某個男生,很少討論減肥,很少一起開懷大笑……我有很多朋友,而她不喜歡太熱鬧的環境。
我喜歡問她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一直都是。至于理由,可能是始于母親沒有時間回答我的問題,漸漸地我也就習慣向她詢問,而她由于“姐姐”只好搭理我。她雖然冷淡且有外人眼里的不近人情,也通常會回答我的,雖然我不一定滿意。她也會無視我:“我拒絕回答”。拒絕得干脆利落,這時我只能放棄追問。
悉多是我的妹妹,我喜歡她直接叫我的名字而不是“姐姐”,但是我也得說她是一個很麻煩的家伙,我認為她大腦的情感中樞一定是太過發達了,而她的大腦又不足以負荷她豐富的情感問題,這就導致她總是有很多的煩惱,在我看來很多煩惱是不值一提的,尤其是高中以后,除了她那復雜的人際還新增了一項異性關系。我很多時候不理解她為什么要讓自己沉溺于這種無趣的關系之中。由于她擔心的問題這么多,我時常擔心她的大腦會陷入混亂之中,也會盡量表現出耐心聽她說話,避免又多一項問題使她煩憂了。
悉多:16歲的我問過達多有沒有體驗過心動,我的朋友凡析喜歡上了我的另一個朋友西麗,因為西麗使他感到心動。顯然這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圍,我采訪了我的朋友A,B,C,D。
A:心動,俗語簡言之春心萌動。
B:癥狀通常伴隨著心跳加速,面紅耳赤,眼神閃躲,小心翼翼……
C:能讓我心動的人物都在二次元,現實世界,沒有。
D:每當看到班長在晨會升國旗的時候我會心動。
基于以上答案,我確定了我還沒有心動的對象,也開始等待為我心動的男生,可是16歲的我沒能等來一封情書,也沒能等來期許中的表白。沮喪的我向達多問為什么?為什么沒有為我心動的男生?“還是先遇到你心動的男生比較好。”“為什么?”“這樣你就能真正戀愛,而不是因為別人盲從。”于是17歲的我談了一場戀愛,因為心動。
愛情,我的朋友被它折磨,為它神傷,為它犯傻,22歲的我再次向達多詢問愛情。愛情是什么?愛情應該是兩個人在一起很舒服的狀態;那愛情有保質期嗎?愛情會有起伏期,有保質期的感情或許是通往愛情的過渡期;感動和習慣也能成為愛情嗎?如果再沒有除他以外的人能給你戒不掉的習慣和深入心底的感動,那么它就是愛情;愛情真的重要嗎?在你沒有擁有之前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生活;我應該再談一場戀愛嗎?沒有應不應該,如果你想那就去做。我把達多關于愛情的論述同我的朋友分享,他們都付之一笑,并且告訴我達多是沒有發言權的,她是局外人和旁觀者。達多一直是自己世界的主角,除此之外,她都是觀望者。22歲的我再次嘗試了愛情,就如同17歲的心動,開始的絢麗,結束的倉促,附贈的都是回憶。
達多:你問我為什么不阻止17的悉多?我知道我的阻止不會有任何意義,她不會因為我說同期男生幼稚或戀愛的弊端就會抹殺心中的火花。就算是17歲的心動,也理應被正視。我所應該做的只是告誡她不要越界。22歲的悉多?22歲的悉多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她有自己的意志和判斷,她可以承受后果。理論中的愛情?我的確沒有經歷過,可是我有觀察過,觀察過達多電影里面的男女主角,觀察過我身邊的長輩,觀察過我的同班同學,觀察過書中的人物,甚至是觀察過鄰桌的情侶,這些觀察帶給我這些感悟。正確與否?不,我不知道它是偏離了還是貼合了大多數人理解的愛情,我只是告訴悉多我的想法,再由她自己判斷。
悉多:現在30歲的我已經很少再去問愛情是什么了,沒有不著邊際的憧憬,沒有迫切脫離單身的心,沒有刻意等待愛情,但是也不會拒絕愛情。達多的愛情?是了,你們一直聽我的故事,來說說達多吧。我每個時期的朋友都對達多感到過好奇。16的朋友評價達多是一個怪胎,太老成了,一點都不好玩。22歲的朋友向我打聽達多是否受過大的心理創傷。30歲的朋友像我求證達多是否是單身主義者。在我的記憶里,達多就是這個樣子的,她不喜歡的事有很多,她對衣食住行的要求都很嚴苛。她最高興的時候是她有所發現的時候。例如新的獵物,例如一本好書,一家美食店。她沒有談過戀愛,我遇到過很多對她有意卻自認不配她的人,可能她太優秀了吧,我都還沒有見到一個與她相配的男士,要么不夠優秀,要么太膚淺,她曾經說過她比較注重精神戀愛。
達多:我的愛情?恩,我沒有刻意排斥男生,好像很多人給我“單身主義”的標簽,但是顯然那是不正確的,我談過戀愛,哲學院的一個男生,被他的思想深深吸引,但是不到半年他就的思想就枯竭了,于是一拍兩散。我還會考慮同樣理念的人吧,如果合適,就可以在一起,哪怕不結婚,長久的在一起也未嘗不可,不合適我們就分開,是這種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