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做真正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一直以為是一本職場、社交類的書籍,昨天偶然看了簡介后,發現居然是一本“對話體”的哲學書籍。對話體最有名的,還要算帕拉圖描寫蘇格拉底的著作,基本都是蘇格拉底在和人們進行對話、提問、辯論的記錄。這種對話體描寫,對我們很有啟發,很容易抓住我們的思想,正如《被討厭的勇氣》推薦序里所說的:很多時候,讀者不由自主的覺得自己就是不斷發問的那個年輕人,發誓要駁倒另一位年長的哲學家,卻在對話間,發現自己經常陷在自己的自卑、與人交往的困難中,受到哲學家語言的一步步開解,獲得心靈的解放。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主要是承襲偉大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念,認為“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競爭和完美的愿望,并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一種奮力拼搏、追求優越以適應環境,從而達到自我完善的能力。“個體心理學是所有人的心理學”

出生于1870年的阿德勒,他從小多災多難,個子小、駝背,學習差,長輩經常把他和高大強壯的哥哥們做比較,讓他自卑到深淵,在他三歲時弟弟去世,自己兩次被車撞,5歲時患肺炎,但他卻頑強的活了下來。人生的種種苦難,不但沒有打倒他,反而成了他一生的寶藏,鳳凰涅槃,戰勝自己,成為了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激勵了無數人的生命。他的思想非常現代,或者說,他的思想造就了現代人的思想也不為過。很多心理學流派,都發端于阿德勒的思想,比如“認知流派”(發生什么事不重要,我們怎么看待這些事才重要),關注人的潛能和價值的人本主義學派,以及把愛、勝任感和控制感作為人類基本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者。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歷孩童時代的無助,或多或少,總有自己當時想做卻做不到的事,留下一些自己能力不足,自卑的情緒也在所難免。可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一直無法戰勝孩童時代留下來的負面的、自卑的思想,我們就無法好好成長。弗洛伊德的嬰幼兒時期決定論,確實讓我們垂頭喪氣,因為嬰幼兒時期,我們活在依賴父母長輩的時期,如果那個時候的經歷完全決定了我們的一生,那我們成為成年人后,能做什么呢?能有什么改變呢?能不能重新塑造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阿德勒,就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思想,最終與他決裂,走上了自己的心理學道路。阿德勒的心理學,把自我從過去、人際關系和未來中解放出來,完全把自己的人生責任和選擇權交回到我們自己手中。正如偉大的銷售大師金克拉所說:“昨天在昨夜已經成為過去,今天是新的開始”,我們要把握現在,活在當下,做我們能做的。

我們的社會關系,經常處在“縱向的規律”中,人和人之間,總是存在“比較關系”,“上下級關系”,“你強我弱關系”......,這樣的關系,很容易讓人的心理失去平衡感,不是產生自負的優越感、就是產生自卑的沮喪感,心理的天平擺來擺去,一刻不得安寧,這也是為何越來越多的人們焦躁不安的原因吧。

《被討厭的勇氣》提倡一種“共同體感覺”,就是我們要找到一種平衡感,發現良好的關系,“我不出眾,但很平等”的合作式關系,我就是我,人人都尊重彼此,尊重不一樣的存在。如果我們可以不再在乎別人的言語、感受和比較心理,我們就擁有了“勇氣”,做真正喜歡的自己。

【本文由“李先琪”發布,2017年7月16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