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也讓人減少空虛無聊
大多數人要自己謀生,通過技能和勞動,賺取生活資本,而不是坐吃祖上的產業。勞動也讓人減少空虛無聊,《母與子》里面,肯定了勞動的價值,高呼被上流社會驅逐是好事是重生。
女人,如果不愿意成為男人的消費品,就必須擁有一技之長,能夠自力更生。社會固然有很多不平等方面,但是如果用這個借口去為自己的失敗辯護,那還不如安心當個主婦或妓女好了。很多女人,她們依賴男人,很多時候并不是她們沒有選擇余地,沒有生活技能,而是懶惰。懶惰很容易驅使人去選擇看似輕松的路。可是依賴別人生活,終究是缺乏底氣的,錢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最重要的是,不勞動,懶惰,人就很容易瘋狂或變態,就好像娜娜一樣。最悲慘的是,無論你多么漂亮,多么風光,死亡也會讓你面目全非,而曾經口口聲聲說愛你的人,連眼淚也不會流。書中娜娜患天花死去,面上滿是膿包,一只眼睛也爛了。天花極具傳染性,所有的男人,沒有一個敢上樓悼念,怕感染天花。只有娜娜以前的女性情敵或朋友,愿意上去看她最后一眼。多么凋零的結局。人如果知道自己死后,其實關心的人寥寥,生前還會那么得意么?
她天性是善良的,只是有些變幻無常,對于弱小充滿同情,對于強勢懷有敵意,當那些男人為她痛苦的時候,她絲毫沒有愧疚之心,他們是不值得同情的,不過他們之中也有真心實意的,并不單單是為了享樂。米法伯爵為了她舍棄了自己堅定地信念,他背負著多么巨大的心理掙扎,他是可悲的無奈的值得同情的。而娜娜從不去想別人的感受,她愚蠢無知單純,只是個一心一意往前走的畜生,她是一個引誘男人的工具,沒有思想,她只是毫無節制的花錢,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所有的人都沉淪了,在可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他們困惑不知道要怎樣做,茫然無措的混著日子,這時候上帝也失去了權威,人們沒有了可信的價值觀,一切都值得懷疑,上帝是個幌子,人們不再害怕地獄的烈焰,沉迷于感官的享受,沒有了大腦,只有激素的作用。
喬治是個單純的傻子,他的感情看似純潔無暇,一開始不也是受到情欲的作用?他只看了一眼娜娜就完全沉迷了進去,多么幼稚的感情,如果他不是只看到娜娜惹人垂涎的裸體,而是多了解一些,他不會這樣,這不成熟的感情,如此熾烈,在他眼中娜娜是純潔無暇的他不相信娜娜是出賣肉體的妓女,她的靈魂高尚無比,她善良熱情,她把他完全迷住了,他對她那么癡迷,以致把她當做生活的全部。直到這些幻影都破滅,他選擇了死亡。
《娜娜》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左拉在1871-1893年間創作
來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85636/
?最后有一個人要單獨挑出來講,因為她的怪異使她找不到配對的對象。這就是麗松姨媽。麗松在書中毫不起眼,卻擔負著作者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即對宗教救贖的疑問。麗松姨媽在別人嚴厲就像個物件,沒人注意她。她膽怯卻虔信宗教,是個善良的老處女。她一生沒有愛情,但是她的心卻同樣渴望著愛情。當于連關切地問她可愛的小腳是否凍著時,她竟哭了,因為從來沒人對她說過這樣的話。這位老處女的眼淚我們只見一次,但大多數時候大概是哭得無聲無息、無人知曉。她唯一的慰藉是宗教;后來又有了保爾。保爾喚起了她心中的母性情感。她平平淡淡地活著,平平淡淡地死去,死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可憐的小約娜,我就要去見仁慈的天主,求她對你發個慈悲。”
????????對宗教救贖,莫泊桑是持否定態度的。書中的任務投向宗教都是做做形式,或在無可慰藉時才轉向宗教。麗松的一生既無愛情,也無親情、友情,她無所依托,只好寄望于宗教;約娜對修道院沒好感,也很少去教堂,直到她最后的慰藉——兒子保爾出走,她實在無所寄托,才和麗松姨媽一起開始常常去教堂。而自從嚴厲的托神甫上任后,教區內的青年男女更無一人去教堂了。宗教作為幸福的源泉,在這里被徹底推翻。而約娜和神甫辯論的妙言其實可以看作作者的觀點。
????????人生是否有真幸福,作者大概也十分迷茫,因此他最后借蘿莎莉之口總結道:“人生從來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壞。” 蘿莎莉后來的重新出現,正是出于這一主旨的要求。如果沒有蘿莎莉,約娜一定是“意想中那么壞”。蘿莎莉和約娜同樣由于于連而遭不幸,結果卻不同。蘿莎莉精明強干,很快就從不幸中走出來;約娜盡管從不幸中逐漸走向成熟,但仍軟弱無能,消極無為,結果溺愛兒子,又鑄下最后的錯誤。作者對約娜寄于同情,卻贊賞蘿莎莉,她能在不幸的人生中堅毅而樂觀,使晦暗的人生至少變得可以忍受。
季節幾度秋風蕭瑟又幾回大地回春,而在春天人們總是因情欲旺盛而犯下種種過錯,到了秋天就要在憂愁中承擔著痛苦。這一切再平凡不過。正如唐屠寡婦見證亡人的一生,看護、接生、守尸,不管你干過什么大事丑事,到頭來不過如此,生于塵土又復歸塵土。對此,“她已養成一種絕對冷靜的態度”。
? ? ? ? 莫泊桑說過,我所見過的事物,不是可笑、可笑之極,就是可悲、可悲之極。這句話可以作為這本書的題辭。最典型的便是男爵夫人的喪禮場面:麗松可笑的“膽怯”,于連“可笑”的滿意,祺爾蓓特“可笑”的虛偽,伯爵可笑的“痛哭”。真是一幅滑稽的喜劇!——然而他們誰不是可悲的結局呢!?
可以說,約娜最大的錯誤,是她一直希望能夠得到一種確實存在的幸福――可以留在身邊的人、生活的美麗和永遠的幸福。她看不到人生的多變和復雜,一開始看到的,是生活美好的一面,當夢想破滅時,她只看到生活中丑陋不幸的一面。所以約娜的人生,是失衡的,她的生活是“無目的”,因為她企求的東西,并不是能真正掌握,并不是她自己努力得到的。她的空虛和無聊,與她所憎恨的貴族沒什么不同――這大概是貴族階級所共有的特點。
與約娜作對比的,是曾經與于連私通的仆女羅莎莉。在她生下于連的孩子之后,于連一心只想把她跟孩子趕走,不給他們一點錢。是約娜父親用了一萬多來為羅莎莉找了個老實莊稼漢,用婚姻來掩飾了這則丑聞。所以羅莎莉,從來沒有想過生活是有多么燦爛和美麗。雖然文中沒有過多闡述她離開約娜家后的生活,但是可以想象到,羅莎莉心中沒有抱多大期望,只想踏踏實實生活下去,老了手上有點錢,可以安穩渡過晚年。羅莎莉對婚姻生活的期望,完全是建立在“生活”、“生存”的基礎上,所以她的晚年過得比主人約娜要好得多。這個世界是應該為了“活著”而活著的。
人這種生物很奇怪,好像總要抓住什么東西。當還是嬰兒時,弱小的手指一旦觸到物體,就會緊緊抓住;長大后,死心塌地地經營著友誼、愛情,并十分確信會長久不變;到生了孩子,人變老時,唯一希望就是養兒防老。
約娜抓不住丈夫的心,父母又相繼離世,最后孩子也棄她而去,是結尾時,兒子跟妓女生下孩子,養不了,丟給母親,約娜才感覺到,她又能抓住一樣東西,立刻有了生機。
但是,這些真的抓得住么?想一想,如果兒子的孩子突然害病死掉,或者如父親一樣,離開了,約娜會怎樣,生活還能不能繼續下去?
沒什么可以抓得住,包括從我們身上掉下來的孩子。
這是愛么?不是,這只是一種占有欲,以愛為名的自私。就如男爵對約娜所說的:
“約娜,你沒有權利來支配這個孩子的一生。你現在這種想法是最沒有出息的,幾乎是犯罪的,你為了個人的幸福而去犧牲你的孩子。”
對孩子的教育,如同弄清“愛情是什么”、“人生的本質”一樣復雜。但是無論怎樣,父母都不能基于自身欲望和滿足來培養孩子。任何過度的嚴厲和過度的溺愛,都是有害的。過度嚴厲,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心靈會扭曲;過度溺愛,會耽誤孩子教育,最后一事無成。
沒有一種教育方式是通用的,因為人性是復雜的。但總的來說,令到孩子有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即是父母要做的事情。
約娜的希望和幻滅,也是跟隨生活的起伏而改變。約娜看不到生活的無定性,人生的多變,于是她做了生活的奴隸,一生受著所謂“命運”的擺布,將自己的苦困歸于命數,而不作積極有用的努力,去為自己謀幸福。
《魯濱遜漂流記》中,對命運也有一番討論。魯濱遜在回憶自己的經歷,感到冥冥中有一種力量,將自己推向這條路,而不是另外一條路。似乎有種神秘的力量,使我們過著某種生活。但是魯濱遜的命數論,是積極的,在任何一個困境中,他總是用最大力量去生存、謀出路。約娜的命數論是消極的,因為她沒有想過,自己為自己制造了不幸,而且在困境中,是她把自己推向更深的苦困中。約娜不能拯救自己,一部分原因是她與世無爭的天性,一部分也是貴族階層所特有的軟弱。
從經濟層面說,約娜屈服于命運,也是由于她的財富是承繼而來,而不是自己掙回來。曾經有人討論過“娜拉出走后會怎樣”,同樣的,想象一下,約娜抗爭后會怎樣。結婚后,約娜從父親中得到的所有財富都歸丈夫掌管,她不是沒有考慮過出走,可是一想到自己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就放棄了。不通過勞動而來的財富,不是真正的財富;不通過勞動而為自己掙面包,也就無法了解人生,也沒有堅強的心去承受種種不幸。
于是約娜消沉、悲觀,既無法了解人生的幻變,也無法在幻變下獨立生存。她的無聊和空虛,占據了她的心,直至把她的青春、好奇、活潑,一口口吞掉。
結尾羅莎莉為人生做了最樸實的總結:
“你瞧,人生從來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壞。”
莫泊桑《一生》
來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2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