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學一段時間后,體驗了幾個月的新鮮感,有些早覺悟的同學開始為自己未來做打算,而有些更是來到大學前,就堅持以考研為目標。但更多的學生還是選擇畢業后直接工作,我也看到很多原準備考研的學生,在復習一段時間后,轉身投入到面試求職的大軍中。
不管家里是否有關系可以助一臂之力,還是找工作全得靠自己,或是不想受到家里的擺布,我們不知何時被灌輸一種思想,大學要多考一些證書,于是投入了大量時間花在考證的備考上。除了常規的英語考試、計算機考試,還有各種專業類、職業類的證書考試,據統計,我國各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證多達560項,地方自行設置的職業資格證更是多達575項。
而在近三年的時間里,其實有數百個資格證的考試被取消,政策層面正在積極的引導,大學生千萬不要覺得只有有證書的才算知識,只有分數評定的才值得花費精力去學習,并且大家“多個證書多條出路”、“考證買心安”的心態更是一種在自我提升期的迷茫和對于社會所需的能力型人才的一知半解。比如我自己,大學期間考英語證書、考計算機證書,然后由于自己學的金融專業,為了就業,考了會計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資格證、銀行從業資格證、期貨從業資格證、理財規劃師等等,但最終在求職工作時,用的并不多,除非去特別的公司機構上班需要相應的證書外,其余考的證書基本都是白費的。
后來當我招人的時候,發現有些過了英語六級考試的面試者,其實口語對話能力差的要命;而一些拿了計算機二級證書的學生,連基本的辦公軟件都沒用熟練,還有甚者簡歷上大言不慚的寫著精通office,卻單純的覺得excel就是做表的,而ppt都沒做過幾版。部分大學生一切為了考證而去學習的做法,更是反應出大家的思維都停留于中學時期,一切為了分數,而不是背后真實的個人能力。
相反的,跟一些學生交流后,我發現,大家并沒有因為一些證書的取消而感到高興,反而覺得打亂了自己的計劃,而覺得迷茫;特別是當移動互聯網襲來,新誕生了很多就業機會,比如新媒體運營,成了諸多企業的標配,但并沒有相關的證書需要去考,也沒有能力高低打分的標準。來到大學后,請注意自己思維的轉化,以后我們將越來越少的會面臨,通過標準分數去考核,而更多的是看重個人的能力和資源。
進入大學,我們最急需的是學會“學習”,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盲目的去隨大流,大家都去考證了,于是我也報名參與,實則更多的是求一個心里安慰,覺得自己沒有浪費時間,或者認為別人有的自己也有了,沒有后人一步。但通過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如果在校期間能夠早點找到方向,完全不用隨波逐流,最終也證明,自己那些求安慰去拿的證書,毫無用處,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浪費了金錢。因為當初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單純的拿到證書,而不是為了真實的學習提高自己這方面的技能,因此對于能力的提升基本為零。比如我自己后來常去學校做演講,但良好的口才絕對不是普通話等級考試給我帶來的,而是大學期間參加的辯論隊,真正因為興趣去練習,而不斷提高自身的。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不要為了考證而去學習,同時拿再多的證書,也不如深挖一個領域。任何事都有利弊,證書更多是你給予他人的第一印象,面試單位看證書也是無可厚非的,除了畢業證、學位證外,英語證書、計算機證書基本成了標配,但更重要的還是實戰能力,另外就是一些崗位要求持證上崗,那這也將是你必須準備的,此外就是論文、專利、大型競賽的獲獎證書,如果有當然更好,包括實用技能如駕駛證等。
不過一切還是那句話,證書更多是證明你所擁有的技能,而實際掌握技能的本身遠比證書重要,拿著一堆華麗的證書,最終實用技能極差,反而讓用人單位產生對你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