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水星的課程中幾位講者風格各異,各有特色。
開場的鄭小婕同學,從古希臘雅典社會中“人體的形象被理想化,而非寫實化。人被神化,而非神被擬人化。這源自希臘人對身體的熱愛”這一西方文化起源開始,談到體熱理論“以身體為榮的根源,來自體熱的信仰。辯論增強體熱。城市的榮譽與恥辱來自希臘生理學概念”,再到古希臘時期雅典的文化現象“體熱的男性,修辭的激情、傲慢與烏合之眾的狂亂。體冷的女性,儀式的隱喻與欲望的釋放”,進一步推展到酒神精神“傳入希臘的酒神精神,放縱的狂歡與戲劇性的演繹。從迷醉的狀態中,體會到人神合一的狀態”,整個過程中展現了鄭婕良好的萃取和建構的能力。
第二位上場的石頭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了“中世紀的城市空間和人的心智”相關內容,中間還穿插了哥特式搖滾音樂欣賞和繪畫活動,很有參與感。
第三位上場的秀芳姐從“你們小時候怕鬼嗎”這個問題,以及她的切身體驗切入,逐步分享現代人是如何在移動中,都市化的進程中喪失了感覺的敏銳性的。秀芳姐的分享柔然細膩,讓現場仿佛吹過了一陣清爽的風。
第四位上場的陳勇和,他循著書的結構,從“基于身體的西方文明社會構成”、“熱身體與公民——城邦時代雅典”、“強權時代的城市——帝國時代羅馬”……一路講到“冷漠的流體——信息時代 紐約”、“體驗、對立與回溯——思維的遺傳基因”,一張張結構感十足的PPT,讓我們都被他高品質的閱讀能力和萃取建構能力震撼了,不得不說:人才啊!
壓軸登場的老T首先通過兩版海報的演進到最終定稿的過程,向我們展現了要將文明進程依托建筑上的演化對身體體驗的演進進行表征實在有難度,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溝通中力的對決與藝術。之后的正課大餐老T給我們帶來的是他從書中萃取的168條精華內容,全部都是原文展現加上他的解讀,其中談到了視覺的麻木性格式化、宗教偏見與世界主義的普世價值普世精神、公民的發聲與國家文化、西方文明中自戀文化的源頭——對身體的熱愛、身心的分離在于自戀的內在分裂、公共空間后面隱匿著的自戀灌注、“模仿基督”運動中的悲傷力量啟蒙、宗教復興與心里咨詢的現代發端點……的內容,大家都聽得意猶未盡,只怪時間過得太快,有一些點沒有充分的展開。
最后附上我自己看書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個點:書中提到歌德在德國日耳曼小宮待膩了,三十多歲的時候“南逃”到意大利,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這趟旅行中歌德獲得的了重生般的體驗。這個例子的引用與作者對人的移動帶來感覺敏銳度的喪失的觀點是相反的,對此作者的解釋一是當時西方社會流行的說法是旅行會給人帶來充實的經驗與提升;二是歌德才這趟旅行中戀愛了,這個因素也是他精神煥發不可避免的因素。
但對于歌德在人群中流浪,卻獲得了重生般的感覺,我的分析有如下三點:
一是這跟歌德良好的主體感有關,主體感強的人有更高的自我意識水平和自我覺察能力,自控自律比較好。所以他才會說出“我盡量的節省,并讓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讓周遭的事物感受不到我的存在,而我則能充分感受到周遭的事物”、“最后,我可以完全享受所渴望的孤獨,因為再也沒有比在群眾里人推著人往前走更能讓人覺得自己是一個人。” 這樣的高自我意識水平和自我覺察能力,讓他不至于淹沒在異地的人群中,而更多的是去觀察、去體驗。
二是這還跟與主體感緊密相連的進程感有關,進程感即你是否切實的生活在你所待的環境中,在觀察中獲取豐富的、細膩的情感體驗。歌德在意大利旅行的時候他是非常投入感情的在觀察他周圍環境的。所以他寫道:“任何人只要仔細的觀察這個地方,就會變得比較堅挺。他一定會發現到,堅挺這個概念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生動而清楚過。”
三還他尋找自我的張力水平有關。因為歌德在德國在日耳曼小宮實在待得太煩了,所以才“南逃”到意大利的,他是帶著極大的尋找自我的張力去的,如像桑內特形容的“歌德此行是覺得自己要改頭換面”,所以才會有“流動的外國人群讓他身體中每一個感官蘇醒了”這樣的情況,所以這場逃離才會讓他的身心得到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