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潮濕欲雨,有了夏天的味道。
忙里偷閑,輾轉十幾里,乘車半小時,跑到郊外的市圖書館。
依然是疫情期間的管理模式,進出門都要掃碼,預約,取消,測體溫...
事先在手機官網上檢索過了,還有一本《明朝那些事兒》在館,沒想到真正到了圖書館,發現不止一本。
雖然版本不一樣,破損程度也不同,但好歹能拼成一套,我的那套終于可以“保住”了,不禁竊喜。
前幾天睡前聊天兒,聊到了明朝,我忽然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兒》,孩子們居然都沒看過,十分好奇。
我一時沖動,答應給她們帶一本來看。
不成想,她們像當年的我一樣,一讀下來竟不能釋卷。
她們看書的速度奇快,幾天一本看完了,當我那本嶄新的《明朝那些事兒1》在孩子們手中傳閱時,我就開始心疼了。
照這樣下去,我的書要面目全非了,想想她們有的吃著東西看書的樣子,我無法忍受那哪怕一點點污漬留在書頁上。
前兩個看完的開始催我,說對第二本充滿了期待。
孩子們說話還挺委婉,我無法拒絕呀。
就在我猶疑著要不要再買一套收藏時,突然靈光一現,圖書館里該有吧。
就這樣馬不停蹄,出一身臭汗,借書來還愿。既維護了我的私心,又滿足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生活中的我沒有潔癖,唯獨對書有偏愛。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都希望它干干凈凈的。
以前買一本新書回來,都是要包上書皮來讀的,唯有這樣,放在桌上或者裝進包里帶去單位時,才放心。
在我的影響下,女兒上大學了課本還包書皮,令老師驚詫,繼而對她印象深刻。
一個愛書的人,大概都多少有些“吝嗇”吧。怕把書弄臟,怕把書弄丟,怕借出去的書回不來...
年輕時“吃過虧”,所以逐漸地對書越來越在意,控制欲也越強。
那時候喜歡臺灣作家羅蘭的小品集,就買了一套。后來被朋友的朋友借走了一本,許久沒有還。
一直不好意思要,后來在她家發現了,居然寫上了她的名字,讓人哭笑不得。原來時間長了就忘了還,還以為是她的了。
鑒于這次教訓,再有借書好久不還的,我就開口索要。
那個時候大家朋友之間相互借閱,是常有的事。
如此還是會有去無回,一本以白先勇為主的港臺小說集,還是被朋友給弄丟了,那個版本是再也沒有的了。
一次次的心疼,讓我記住,再有朋友借書,如果是我特別喜歡的,我就咬咬牙再買一本送她。
一位同樣愛書的朋友,比我“大方”,從網上有她覺得好的書,便一次購買好幾本,送與我們幾個。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贈人書籍,該是靈魂都會升華吧,我常為不能像這位朋友一樣豪爽有愛而慚愧。
至此,還是小氣鬼一枚。
但是我會感激愿意借我書看的人,我認為那不僅是慷慨,還有信任和尊重,所以我會加倍珍惜和愛護那些書籍。
對于不借我書的人,我也非常理解。
有一位我很崇拜的中醫,去年剛搬遷到一個新的環境,寬大的屋子里整面墻都是書架和各類書籍。
言談間,他給我建議了幾本書,并把他書架上的拿出來翻給我看。我會錯了意,開口談借。
中醫笑言,我的書從不外借。當時是有點尷尬,但瞬間就釋然了,并為他的直率而佩服。
做自己沒有錯,愛書愛到從不外借,這個性該被尊重。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終生的伴侶,最誠摯的朋友。
由此看來,愛護書籍,怎樣都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