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決定去做,那么,這些決定越正確,其窒息感就可能越強。一方面,孩子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多,能力也越來越強,但另一方面,他的生命激情卻會越來越低。他們感受到這一點,于是想對父母說不,但他們又一直被教育聽話,所以連不也不能說了,只好用被動的方式去羞辱父母。
? ? 這會達到目的,因為控制欲望很強的父母,是經常會產生無能為力感的,他們常發現,孩子的確聽話,孩子的確努力,路線的確正確,但好的結果就是不會產生。
“這是因為,孩子們在吶喊,我討厭你強勢的安排,我要過屬于我自己的人生。”曾奇峰說。
? ? ? 要改善這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適當放手,即父母給孩子制定一個基本的底線——認真生活不做壞事,然后放手讓孩子去決定自己的人生,只在非常有必要的時候才去幫孩子。
? ? 他強調,父母不要常打著“溝通”的名義,而迫使孩子必須和他交流,因為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希望有一個隱秘的空間。如果父母太喜歡窺視孩子的所有秘密,那么這孩子勢必會發展出一些特殊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空間,這是生命最基本的本能,因為“我”必須與別人拉開一段距離,只有這樣“我”才知道,與任何人緊密地黏到一起都會阻礙我們成為我們自己。
? ? 曾奇峰說,他有兩句最基本的心理學原則送給所有的父母:如果孩子沒有秘密,那么孩子永遠不能長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