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評論:沒想到寫出“淺薄”一書的尼古拉斯 卡爾,居然還能寫一本這么淺薄的書。
要是給書打分,以5分滿分算,“玻璃籠子”這本書我只能給2分。之所以不給1分,是因為這書的可讀性還算可以,但也就僅限于此了。
本書講的是:自動化(在本書中,這是技術的代名詞),使人逐漸變為機器的附庸,喪失了以往具備的警覺、自覺、主動以至智慧和智力。書中列舉了飛機自動駕駛儀,醫療診斷輔助系統,建筑CAD應用和華爾街自動交易系統等例子,然后呢?作為一本典型的當代美國暢銷書,當然然后就沒有了。
卡爾認為隨著自動化技術的推行,特別是技術優先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當越來越多的工作被技術所接管,人類會逐步喪失勞動的能力,喪失學習的能力,逐步變為技術的附庸,最終走向毀滅。正如作者企圖在最后一章充滿浪漫的宣告‘勞動讓我們有存在感’。
看到這里時,我啞然失笑,這和主題有啥關系啊...。顯然,作者沒有在寫書的時候想清楚‘勞動’的含義,難道體力勞動是勞動,設計飛機是勞動,而使用計算機(自動化)技術就不是?使用醫療診斷輔助系統就不是?
關于作者的觀點,可批判處實在是太多。
-人類對技術的使用不了解,不熟練,能說明是技術本身的問題嗎?
-技術(自動化)的不成熟,可以作為人類不應該使用它的理由嗎?
-人類對技術的使用不當,可以歸咎于技術本身嗎?
歸根到底,本身就是人的問題,而不是工具。有一句老話,卡爾應該好好學習:‘槍不殺人,人殺人’。
作為一本2-3個小時就看完的書,也不能要求太多,主要是我對‘淺薄’一書的作者還是有所期望。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作為一個1959年生的作者,出版這樣水平的書,只能說太不負責。反正,以后這個作者的作品我是不會再看了。
另外,整本書充滿了新當代美式寫作法,也就是“翻來覆去講幾個故事來填充書本的字數,然后翻來覆去的重復自己發現的道理,視之為理所當然”。之所以叫‘新’美式寫作法,相比的是以前的‘美式寫作法’找的都是‘故事會’的故事,這本書中,明顯不少東西是互聯網上搜來的。這也是讓人失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