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青春題材小說層出不窮、良莠不齊的時代,八月長安的作品有如一股清流。它總能在疲倦不堪時給人帶來慰藉,讓人回憶起自己的青春年華,心中暖意萌生。
她的作品里沒有逃學、墮胎、車禍,沒有撕心裂肺的疼痛和傷痕累累的感情。它有的,只是青蔥歲月里蜻蜓點水般的悸動和情竇初開的青澀。對于愛情,八月長安沒有虛假的造作地描寫,她只是回到時光深處,面對著十六歲的自我,聽著她娓娓道來。她將年少的無知、年少的清狂、年少的迷茫、年少的魯莽,統統注入筆尖,化作文思流淌在紙頁。讀她的文章,仿佛品一杯香茗,味淡而不寡,自有清芬長存。
所以八月長安的作品真實,期末考試前的復習,都要花費一些筆墨去描寫地詳細。她的小說里,學習占有很大比重,這使她的作品更貼近人們的真實生活。叛逆和不羈仿佛鏡花水月,片刻的幻想之后便是做不完的試卷和無盡的考試。聽上去枯燥,可是八月長安總能通過高超的話術讓讀者抓住平淡歲月里美好的片段。因此,她的作品受眾極廣,我也常在她的作品里,看見自己青春的模樣——“在人群中不自在,合不來。也許是因為小時候接觸的小伙伴太少,所以不知道該怎么融入,朋友越來越少,索性不再尷尬地討好那些團體里的中心人物,后來就一個人玩,越來越邊緣化。不過就和站在高處看別人一樣,我自己主動選擇往上爬,然后從孤僻的被拒絕的局外人,慢慢轉變成站在蕓蕓眾生之上與眾不同的人,好像這樣就可以明目張膽地孤獨,超凡脫俗地孤獨,不用再被別人可憐,甚至自己都覺得有滿足感。說白了,不過是養成了習慣,再為了面子上好看點兒而把這些簡單點狀態賦予了一種特殊的含義,好像就真的超凡脫俗了。”
這與她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系,她一直學習成績優異,在2006年以661分哈爾濱文科狀元的成績考進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在80后一眾青年作家之中,光這一條就非許多半路出家的作者能相提并論。她的閱讀量極大,這給她日后的寫作工作打下夯實的基礎,無論是遣詞還是造句她都拿捏地極其準確,用詞清麗,語言自然清新。
當我們站在青春的當口,總無法脫身開來,鳥瞰青春荒蕪中的美好。而當青春逝去,我們才慌忙揭開蒙塵的案幕,將青春大肆渲染,華麗中多了許多不實。而八月長安仿佛永遠置身青春之中,語言秀麗卻沒用華麗辭藻一味堆砌,她和書中的人物一樣,努力、認真、溫柔、善良。
青春就應這樣,有夢就拼命去實現,努力為喜歡的人變得更好,勇敢面對機遇和挑戰。些許叛逆和沖動為平淡的時光潤色,卻也沒有離經叛道到無法回頭。“沉睡在懶惰的十二月/踏上畢業旅行的五月/你說一定會燦爛的美好的明天/現在是否都實現”
再次翻開她的書,帶著一身孤勇闖進她的青春,恍然間好像窺見自己的青春。就算已經脫下校服,穿上高跟鞋,就算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開普勒三定律了,可是在靜心閱讀時,那份青春的悸動按耐不住再次涌上心頭,仿佛一切都在昨天。記得那次我參加了渴望已久的讀者見面會,親眼看見她的時候,她果真如腦海里那般美好,一顰一笑都是天真的模樣。我內心執著地相信時光會在這樣的人身上流淌地緩慢,讓她的美好從不褪色。讓記憶里青春最美好的模樣,永遠在記憶里安然徘徊。
“人與人之間短兵相接,有時候和狗狗沒區別。做朋友做愛人,總有一位要先亮出肚皮示真心。就算終有一天翻身起步各走各路,錚錚鐵骨,也曾四腳朝天任君宰割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