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創業如何變成生意(一)

孵化器的創業路。

在全國上下打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斗時,我也適時的加入了這場戰役。為什么我把它形容成一場戰役,因為創業在這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已經不是一個人,一個點子,一腔熱血,就可以成功的。信息的絕對開放和公平,每個人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人們已經沒有了90年代遍地黃金的機遇。創業路艱辛,創業路難如上青天,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千百萬個失敗者來成就的,馬云的成功讓很多人失去了理智,前仆后繼的倒了下去,你有沒有想過,馬云只能有一個,在那年那月那日成功的馬云。創業不能用想去改變世界的夢想去支撐。大學畢業8年多,畢業的那天開始了我的創業路,現在的自己不能說是成功,只能是相對滿足現在的生活。從自己創業到孵化器運營管理,去支持和引導創業群體兩年有余,做孵化器也是我的另一次創業,也許是位置的不同,經歷不同,看見創業的人是從滿腔熱情到舉步維艱,到最后的失敗而終。還有一些創業者在不上不下的位置維持生存。我就在思考創業到底是什么,應該為什么去創業,創業最后走向的是哪里?

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最好在于有很多選擇的機會,政府的雙創,投資環境的成熟,孵化器林立,商業環境的開化。但最壞就在于這些機會可能是坑。做公司是為了盈利,為了創造價值去改變一些東西,我們做的是生意而不是去造夢和做慈善。

最初的想法孵化器運營是很簡單的房租,水電,股權投資,最終實現金錢收益。時間久了發現孵化器是一個復雜的多態系統,你有房地產招商的需求、有VC投資的需求、然后又要做好服務和咨詢等。當你面對的客戶群是綜合性的,初期的大投入短期內無法獲得高收益壓力巨大的時候,你會深深感到復雜,感到矛盾、感到困難。盈利的周期長,回報率低成了制約孵化器發展的瓶頸。

我們應該少一些情懷,讓創業回歸到商業的的本質,我們做的是生意?,F在創業仿佛成為了這個時代年輕人的代名詞。好像不創個業就白活了一場,不創個業就實現不了人生價值一樣。其實創業沒有那么多的陽春白雪。所謂的“創業”,無非是背后獲利者打造出來的名詞,蠱惑了一批批的年輕人。特別是互聯網市場,看似市場無限,其實不過鏡花水月。當進入才知道,互聯網市場其實比傳統市場更加的殘酷。

創業到底是什么?其實創業的本質就是生意,你只不過是在用你有效的資源換取無限的可能。有時候真覺得時間是個神奇的東西,時間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讓腐朽變成了神奇,也讓一座座帝國轟然倒塌。

經過第一堂課的學習,看到了那么多的商業策劃,成就了那么多成功的案例,也淺淺的看到了互聯網下的營銷策劃和縣域的地推式策劃,經典之處不一一道來,讓我對自身的創業有了更深的感觸。有沒有一種商業策劃能更好的去運用到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這類載體中的,針對于平臺的包裝和策劃應該如何去做?怎樣去發掘技術人才,科技成果轉化如何說服那些固執的技術人,而且不損害擁有者的利益?

現實的矛盾錯綜復雜,我認為孵化器發展變化有幾方面:

從結構上,單一背景的孵化器將逐漸弱化,多方背景的孵化器將逐漸凸顯出優勢。

經歷了早期荒蠻和中期泡沫式發展?,F在的孵化器到了差異化的時代,如何體現差異化是今后的重點,所以以專注細分領域為標簽的孵化器將更有優勢。

孵化器將越來越向創業公司靠攏,更加市場化的孵化器才能吸引更加優秀的人才,運營效率也更高效。孵化器發展的市場化勢不可擋。

簡單來說,2017年是孵化器大洗牌的一年。換個角度看,洗牌是一件好事,讓大家都能回過頭來反思,回歸商業的本質—-生意。

讓更多的人改變認知才是改變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的根本,讓更多的人重拾理性,目標和任務更清晰,去處理經營管理制度化。

孵化器運營就必須要像一個初創公司一樣去運營,要有合理的人員組織架構,要有收支的盈虧平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服務好初創企業才能帶來更好的口碑,讓孵化企業快速成長,少走彎路。這才是硬道理。孵化器讓初創公司少走彎路的重點就是指明方向。很多創業者認為自己的產品天下無敵,其實他們在做的項目,別人早就在做了。自己的優勢早被占領。對于這些創業者就需要你為他指明。不競不是每個創業者都想清楚了為什么創業,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那里。還有創業者情商是否足夠高啊。孵化器的團隊通過專業的知識,可以識別團隊是否靠譜,項目是否可行,團隊的架構應該怎么樣構成,怎么樣規劃后續的風險融資?這個錢該怎么用?風投來了還有自己堅持的那份存在嗎?還有自己設定的目標和期許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