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大街上越來越多的車,我感慨,那么多的車居然沒有一輛屬于我,一種挫敗感油然而生。
前幾日,同事群里吆五喝六要去采摘桃子,給了地址,我網上一搜,公交到不了,坐出租車又太貴,微信群里敲出想說誰去,帶上我,又一個字一個字的刪除。心里默念:我tm滴怎么現在也每個車啊。
我陷入自我分析中,經過我的內觀,我大概分析了一下我為什么大學畢業7年還買不了車?。?/p>
1
動力是最大的源泉。只要你想,你一定就為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有沒有人和我一樣,隨和到無語。
口頭禪就是“也行”!
沒房也行,于是我裸婚了。
在外地工作也行,于是我漂泊了
……
總是隨遇而安,缺少對某件事情強烈的愿望。和朋友一起的時候,連點菜也會說:吃這個也行,吃那個也行,看你咯。
最大的好處就是收獲了很多朋友,可能覺得我這人事兒少,好相處。
但是我有時候就在懷疑我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就拿工作來說,我干銷售也行,干秘書也行,干技術也行,干服務也行,去當個老師也不錯……我到底想干啥,我擅長干啥,我應該干啥?這是我在而立之年最應該考慮的事情。
這樣的性格,是導致我沒有買車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沒有強烈的愿望,因為我說:沒車也行吧,沒車可以坐車,沒車不用操心,沒車可以打車啊……
所以,我沒有強烈的買車的愿望,所以我沒有朝這個方向努力,
所以我練開車都沒去學,駕照報名也不想報,看見車也毫無感覺
so,沒有買車。
2
缺乏理財規劃。沒錢就是硬傷。
要說我,掙錢雖然不多,但是呢,要買個10多萬的車,攢一攢也是沒問題。
可是囊中總是羞澀,主要還是不善于理財。
對自己要求不嚴格,記賬的習慣沒有養成,用了鯊魚記賬app后,也只喜歡記錄收入情況,不記錄支出,這樣一來,我總是看到,“呀,除了工資以外,我掙了***錢,這些我都可以花掉的?!?/p>
工資以外的錢不多,也不穩定。主要來源是微商,稿費。
稿費都知道,這東西靠感覺,有時候寫東西好了,就有個300,500的,寫不好,啥也沒有。
微商也是,我這人懶,閑的時候發一下,忙的時候就一股腦給忘記了。
……
綜合以上幾點,我的存款不見漲,我的欲望不見少。
瑜伽,健身房,美容院,書店,飯店,淘寶,代購……這些燒錢的地方都經常去。
理財這東西,貴在堅持。
其實剛上班,我是做得非常好的。
工作的第一年,工資很少,平均每個月在2500左右,年底雖然發得多點但回老家都花光了,不過好在那個時候住在單位的單身宿舍里面,除了吃飯,沒有太多的日常開銷,單位的宿舍水、電、氣、暖、網費都不需要花錢,那時候我們還沒有結婚,我每個月把自己的工資存1000元為3個月的定期,每個月都這樣,這樣堅持下來,每個月都有存款到期,遇上急用的時候也能用上。
到了工資第二年,因為工作上有進步,工資比第一年多了,我把每月定存的1000元上升至2000元,而且還研究上了股票和基金,剛好有一個同事在這方面特別精通,從他那里找了一些書籍,經過我3個月的研讀,我發現,我這個人不適合炒股,我是個穩健型的人,有風險的事干了的話會睡不著覺,于是我開始基金定投,每個月定投200元,最開始是在銀行的營業廳里,辦業務的人推薦的一只基金,后來我又發現網上銀行看基金更方便,我開始在網上定投基金,購買多種基金組合,降低風險,雖然錢少,但積少成多。
后來,我接觸到了信用卡,我發現可以利用信用卡來增加我的活動資金,于是我辦了2張信用卡,遇到急用時刷卡,避免動用定期存款,另外每個月網購都用信用卡,自己的錢存起來,下個月定期還款。
這些長期堅持下來,還真有成效,在2013年我們準備購置房產時,我一下子從各種卡里倒騰出來了不少錢,離首付越來越近,老公也驚呆了,我趁機教育了老公一番,說還是我理財好吧。
等我們購置房產以后,不到兩個月我就有了寶寶,但是這時,我們存款全部用完,還欠了一些錢,于是我又開始下一輪的理財計劃,依然是穩健性的基金定投、定期存款,只是現在多了個余額寶,等到小寶寶出生后,我立即給孩子購買了教育類保險。
媽媽從小教育我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生活還在繼續,理財貴在堅持。
但是!??!
一切都很順理成章的時候,亂了,亂了。
這兩年,家里兩件大事,一是公公生病去世(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傷,你不懂),二是行業寒冬期,工資銳減。
理財計劃打亂。
因為無財可理。
3
虛榮,什么東西都想要好的。
要說前兩年效益好的時候,買個10萬左右的車是沒問題的,但是,虛榮,我老公把買車的目標定在20萬。
于是只好作罷。
消費水平,欣賞水平,各種東西交織影響成了現在的我們兩口子。
我認識一個朋友,兩口子不在單位的主要核心部門,更不在核心位置,工資水平不如我兩。但是人家卻買車,又買房,還能有剩余的錢。
我扒拉了一下,我們的消費觀導致我們的存錢不一樣。
我和老公都喜歡買名牌,喜歡穿好的,用好的。他們只需要能用。曾經一起逛街,她買的是40元的褲子,我感覺我上小學都得穿40元的褲子,當然不是批評她,只是消費觀念不一樣,這和家庭教育有關。
買房的時候,他們二手房,比較偏,多層,沒電梯,沒暖氣。他們的觀念:多坐幾個站,剩下好幾萬。
我們買房的時候,追求地段,我們因為是外地人,在這個地方,買房就想一步到位,學區房,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在附近,樓下就是大商場。樓下就是公交站。醫院不過幾百米。于是我們買房,傾其所有,比他們多花10多萬。
裝修,他們買的是二手房,啥都有,幾乎拎包入住。
我們,期房,地板要好的,櫥柜要貴的,瓷磚法恩莎,沙發、餐桌、電視柜、茶幾都要芝華士的……于是裝修超預算
導致我們總是欠賬。
想想,每個人不一樣。
我要少,但是貴的。
本來要自我剖析一下,深度反省一下
結果,反省的結果是,我還是喜歡我自己的消費觀。
哦漏,這就是我
不一樣的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