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周國平大談誠信,信任,人的尊嚴,我也不禁想做一個讀書筆記。
一百年前嚴復便為中國人“流于巧偽”而大感苦惱了。周認為嚴復的文章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代。
“凡約定的事情,只要違背了就能獲利,就會有人盤算讓別人去遵守,自己偷偷違背,獨獲其利,而別人往往也如此盤算,結果無人遵守約定?!薄車?/p>
以上所說的導致即使有人想遵守約定,沒有打算獨獲其利,也會因為害怕出現(xiàn)上述情況而不敢去遵守,這就導致上述情況愈演愈烈,從而一發(fā)不可收拾。
在嚴復的文章中,誠信的缺失并不在于國門大開的西方制度和思想的大規(guī)模引進,而是自身的問題。洋務引進的總督,船政,招商局等是西洋的“至美之制”,但一進入中國就“遷地弗良,若存若亡,輒有淮橘為枳之嘆”。這一討論的前提是誠信的缺失在商業(yè),經(jīng)濟上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而市場經(jīng)濟的組織形式正是有西洋引進的??墒窃谥袊?,“即使兩個人辦一個公司也要互相欺騙”。
嚴復是在當時的背景下,他自身的身份下研究的這一問題,所以高度在整個中國。而我所想的不過是周遭,我們自身。比如班里同學約定某一時間集合,總會有幾個遲到很久的,一次兩次后,準時到達的人會想“反正準時到也開始不了,晚半小時吧。”于是,這個集合的時間再也沒有價值,假如有一位無論如何也準時到的人,在很多人看來便算是笨了,然而他確實唯一的誠信之人?!拔í毼覀兎炊哉N為能,以信為拙’,把蒙騙成功視為有能力,把誠信視為無能。”(《法意》按語)
而周國平的論述更深了一層。誠信的缺乏表明中國的市場經(jīng)濟尚不夠成熟,其規(guī)則和秩序未能健全建立并得到維護。這是近因,而遠因一定可以追溯到文化傳統(tǒng)和國民素質。他提到一個概念“人的尊嚴”,其經(jīng)典表達就是康德的“人的目的”。
當一個人懷有這種做人的尊嚴,在與人打交道時就會有一種自尊的態(tài)度,仿佛如此說:這是我的真實想法,我愿意為它負責。這就是誠信。而每個人都做到這點,這樣去尊重他人,仿佛如此說:我要知道你的真實想法,并相信你會為它負責。這就是信任。所以信任和誠信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嚴之意識為基礎的。而中國人普遍缺少人的尊嚴的觀念。
儒家中的“信”是忠信,基礎是封建等級秩序,所以并不具備構建誠信信任的人類社會的精神基礎。
而談到精神基礎,又要提到周國平在北大的演講:中國人缺少什么。我讀出的中心是:缺少對精神生活的重視。
首先是中國的目的,富強。在這種目的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實用的,我們所研究的一切也是要拿來用的,所以一些純哲學,純思想理論便不能發(fā)展。
“以放用為目的的研究是很難深入下去的,一旦覺得夠用就會停下來。同時,唯有層層深入地追問根據(jù),才能使理論思維趨于嚴密,而由于中國人不喜歡追根究底,滿足于模棱兩可,大而化之,所以理論思維不發(fā)達?!薄車?/p>
我關注的一點是,西方會去研究生與死的問題。人為什么存在?人活著為了什么?中國人卻認為人死是必然的,所以思考那些沒用,而來思考人在世上應該如何做人。
西方面對的是宇宙,是希望尋求精神不滅。
中國人面對的是另一個人,是希望為人處世的成功。
就死是不可避免的這一真實情況,研究死確實沒有什么用,但非常有意義。“事實上,對死的思考不但不關閉,反而敞開了人生思考,把它從人生內部的安排引向了超越的精神追求,促使人為生命尋找一種高于生命本身的根據(jù)和意義。相反,排除了死,人生思考就只能局限于人生內部事務的安排了。”——周國平
這篇文章中,我自己獨有的理解不多,因為在看到周的文章之前我的想法是很空白的,所以是他教給我這些理解。在此,我只是膚淺的寫一寫讀書筆記,當以后精神世界愈加豐富后,也許會有自己的見解,這是后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