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我的頭像都是他。
身為一個對世界深情似水又熱愛調侃(戲)眾生的妹紙。用宮崎駿爺爺創造出的原始樣貌,森森覺得對不住自己插科打諢天賦秉性。某男性長輩看到如此風騷的頭像后,勸我換了,理由是不良心理暗示。我大喜,原來您也看過《千與千尋》!
最終還是沒換,理由是想提示自己心底住著位的無臉男。得到批準。
與文首那風騷頭像不同的是,《千與千尋》原版中的無臉男。幾乎沒有發自內心嘴角上揚過,大多數時刻,他維持著人畜無傷的姿態,臉上永遠掛著卑微的表情……這形容不恰當。那不是真正的臉,只是一副面具。一副深刻的“好人面具。”
真正的好人不需要面具,他們甚至不覺得自己好。唯有討好者需要面具并標榜自己是好人。
心無存在感的人,刻意討好他人以求存在,卻辱沒了關系和自我本有的價值。
真愛,怎會低到塵埃里。那不過是你為了留住他,而以自殘形式偽裝的討好。
討好背后,是深深的想要證明自己有用的動力,越標榜“我有用”,越彰顯“我沒用”。說出我爸李剛的孩兒,你自己是誰呢?
大多數人能夠捕捉到這華名背后的虛浮,大多數也能捕捉到無臉男“好人面具”下的苦澀。因而對無臉男的解讀中,十有八九個會提到自卑。
自卑是一個人的事,討好則需要關系。
倘若無臉男這個角色只關于自卑,它便不會如此動人。
沒有人喜歡和討好者做朋友,更不要提戀愛。然而在關系里,我們或多或少討好過
心碎的人兒,低到塵埃里的人兒,你強裝出來的笑,刻意的示好,不惜自我壓抑扭曲的一切,讓自己內在積累著千愁萬緒……以及,憤怒。當這憤怒尚不明顯,而未來又似乎仍有希望。你在深夜嘆息流淚,為何真愛仍未降臨,你可曾知曉,這執念恰恰是對真愛最大的嘲諷。摸著良心說,當你討好的時候,難道不是也在索取?
討好將關系變成滿足討好者自身期待的工具。
越深刻的討好,接受者的負罪感會越強,綁架越緊,甚至吞噬。
《千與千尋》中,無臉男收集大把河神留下的金沙,以誘惑青蛙,接著,吞了他。
吞噬是個奇妙的意象,熱戀時人們會說:我愛你愛到要吃了你。長久的關系,卻必須保持個體獨立。
無人能為他人活一輩子。一付身軀背不起兩條命。倘若真如此,必陷入自我淪喪。因而無臉。
中國滿清時圍觀刑場者的老照片與無臉男做個對比,神色何其相似。
徹底的自我淪陷,很難,面具是個好東西,那是討好者的最后一層自我保護,不要輕易戳破他。但你若拒絕討好者的熱情,則必然傷及他,且傷得比常人重。“我對你這么好,你如何還能負我?”這話耳熟不耳熟?女人或為怨婦,或為妒婦,或為白衣幽魂,或為紅衣厲鬼。
男子呢?
潑硫酸的事件。想必都有耳聞。這并不是單純的“若得不到,就毀掉”而是“哪怕毀掉,也要宣誓占有”——仍然是吞噬的邏輯。
面具上的嘴,不是無臉男真正的嘴。他的嘴長在胸口,這又是多么奇妙的意象——我的心要吃了你。
吞噬,我的心要吃了你。
為何是心。太匱乏。
匱乏到唯有用暴飲暴食來填補空虛的內心,唯有被眾人擁簇才覺得自己有意義。
匱乏到即便狂吃一通,所有事物仍無法轉化成能量滋養身體,只好堆積成臃腫的身體……
心靈的匱乏感受相同:真正的寂寞是在人群中。
終極的匱乏,是討好者不計一切的付出,給對方他們自以為最好的東西,那卻不見得是對方想要的。
倘若人壓抑自己的真情實感,直至無臉、直至失聲,他必然也失去感受他人真情實感的能力。又怎可能維系有滋養的關系?關系的萎縮,又加劇了匱乏的黑洞。
而關系……關系本身是最好的鏡子。
始終無法忘記小千在拒絕無臉男后,傷心與憤怒的他化身龐大怪獸,狂暴的追逐千尋直到湯屋外。多虧有河神的丸子,也多虧千尋的慷慨。她讓無臉男服下這催吐的泥丸后,污穢的嘔吐讓無臉男恢復了原本的樣子。
匱乏者,當你因難熬的存在感缺失而在各類淺關系放縱,試圖以酒精、藥丸、性、幻夢來麻醉自己后。渴慕之人的拒絕,像針催吐劑,會讓人將原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排出體外。且讓你更趨近真實的自我。
于信息爆炸的今日,匱乏非但沒有消減,反而嚴重了。信息本身可代替酒精、藥丸和性來麻醉大腦,都市人面對工作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心生能力不足的焦慮,已是常態。
鋪天蓋地的段子、花邊新聞和撕逼言論與肥皂劇效果相同,讓你在本因受焦慮推動而進行深思時有充分的理由轉移注意力。另一種方式,便是收集自己永遠都難以實踐或做到的榜單與干貨文。閱讀與收藏干貨,卻有種"知識助陣、我就能行"的虛假飽腹感。
孤獨不等于匱乏,這個看法,我曾在弗洛伊德電影院分享過。結束后,立刻有聽者圍上來問我,該如何解決匱乏。我雖能明白對方因匱乏而生的苦惱,誰沒有過呢?雖能明白對方渴望從我這兒迅速得到答案以解決問題的焦慮。只是……親愛,心靈之惑是諸多疑問中,最不需要他人來回答的。你從我這兒迅速抓取的答案,會否會再度成為掩蓋自己本性的障礙呢?
正如我們年少時,在渴望成長的急切期盼甚至父母高期許的壓力下,會饑不擇食閱讀《成功人士必備的XX條件》《女神教程》《名校女孩XXX》。同樣,努力奮斗,貪婪的吞下他人于自己成就贊美的眼光與掌聲。這成就與能力,確是你的。我卻想問,數年之后,這些教程與做人指導以及當年的掌聲,是否真的彌補了那個叫做匱乏的洞?
故事的結尾,無臉男留在了錢婆婆哪兒的住處。
錢婆婆住在幽靜的沼地。這里沒有金銀珠寶、山珍海味和熱鬧的人群。無臉男與千尋的另兩位好友一起為千尋織就紫紅色的祝福發繩。在女孩畢生的回憶中,都將閃耀著奪目的光澤。或許《千與千尋》的主線故事是關于女孩的成長,純粹的心總倒出最富洞見的言論,當無臉男追隨千尋去沼地的時候,同在湯屋工作的小玲問千尋為何還要帶著無臉男。
千尋說:不能放他在湯屋,他在這里會變壞。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無臉男,他是人遺忘了的真實自我坍陷成的小黑洞。只要給他以抓取的機會,他便會無休止的吞噬。他為自己深愛的人織好頭繩,也目送他離開。此段感情,即可了卻。溫柔的錢婆婆的居處,有茶和蛋糕,草藥與暖暖的壁爐。如塔莎奶奶的夢幻莊園。
動畫中,沼底,在只去不回的電車的末站。原本匱乏的無臉男,并沒有因身處幽靜之處而更加寂寞。或許因此,你能體會我說孤獨和匱乏感不甚相同的原意,孤獨,向內看,是置于心間的自成天地。向外看,是物我兩相忘。
18歲時游塔克拉瑪干,親眼目睹夕陽落入蒼茫大漠,爍金流火燃透靈魂,深意之處不可言訴。我心底仍有個無臉男,只是越孤獨,越清晰它就在心底。這清晰不是思考的產物……思考者也并非能純然接受孤獨,他們不過因披著思索的外衣,而獲得在孤獨中多停留片刻的防御。
孤獨難以忍受,不正是因孤獨迫使我們更清晰的看清自己的全貌,包括曾被我們美化的欲求和期望。
多數人游走在匱乏和孤獨的交界,一位朋友曾說,他總是在文字中得到最為觸動人心的共鳴。若是見到作者,共鳴感反沒那么深,我沒即使說出自己的觀點:文字較之于活生生的人,更容易成為投注自身期待的鏡子。深深共鳴,是在他人的文字中照見了自我。
觸動是真實的,卻仍是只有我,沒有你。直到我,能接受真實的你及自己。
為此,萬分感謝心底無臉男的存在,匱乏,引我們照見孤獨。
另,圖片均來自網絡。原作者聯系我即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