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歷史,究竟是精英的歷史,還是“沉默的大多數”的歷史?
王侯將相、文人騷客總是習慣于青史留名,他們是社會的精英,掌握了話語權,歷史由他們書寫,我們今天研究歷史,也是拿著的書本去評判忠奸善偽。然而,歷史的滾滾洪流,是由獨領風騷數百年的寥寥數人創造的嗎?顯然不是。“沉默的大多數”才是歷史的主角,然而,他們并沒有被太多的著墨,這些不為世人所知的群體,卻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吶喊和掙扎著。
壹
歷史上農民的生活水平,一直被我們遠遠高估。可悲的事實是,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除了幾個所謂的“盛世”,在大部分的時間里,下層階級的人民,也只能維持在溫飽線上,他們靠天吃飯,一遇到災情,就可能被餓死。即使經濟最發達的北宋,在和平年代,底層百姓的生活依舊很困苦。吃了上頓沒下頓,一年能有半年的口糧就不錯了。饑荒的時候只能靠野菜、草根、堅果充饑,甚至很多人連這些都吃不上,以至于有的地方發生食人的野蠻狀況。這些很少見于正史,卻在當時一些文人的詩歌、筆記、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多見。
倘若遇到戰亂或者大的天災,吃不飽飯的人一下子增長太多,便匯成一股洪流,將歷史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這就是為什么,歷史上有那么多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黃巾軍、黃巢、白蓮教等等起義,幾乎貫穿了整個古代史。當農民被推倒絕境,所爆發的能量是巨大的,甚至是改朝換代。然而這種力量的爆發,伴隨著的是陣痛和傷痕,每一次起義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人口大量減員,一切都被推倒重來。
貳
任何朝代,都有這樣一部分人,在正常的社會規則下,他們無力實現階級的躍遷,不平和憤懣之心油然而起,于是逐漸走上另一條蹊徑。他們,即是所謂“唯恐天下不亂”的人。
唐末的黃巢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個鹽商后代,家庭條件非常優渥,如果不出意外,他將在觥籌交錯、錦衣玉食中度過一生,然而他卻不這么想,在他的世界觀中,考取功名才是一等一的大事。按照今天的價值觀來看,他是個有非常有追求的“富二代”。然而可惜的是,他卻屢試不中,最終擊垮了他與生俱來的自信。最后一次落地后,他寫下一首辭采壯偉、設喻新穎、想象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的《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詩中已經暗藏了對于李唐王朝的殺氣。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全村的希望”洪秀全,廣東花縣的鄉村中,洪秀全一直被認為是神童,幾乎所有的村民都認為,他一定可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無形的壓力,都集中到這個25歲的年輕人的身上。然而現實無情地擊碎了一切,這個縣試中的佼佼者,卻在廣州院試中三次落榜,以至于最后一次失敗后,他回家大病一場,連續昏迷數日。也許就是這幾天,讓他思索出不同的“上位之路”,醒來之后他就化身“天父”,開創了十幾年的“太平天國”紀元。
其實更多的文人,終其一生也雖然庸庸碌碌、籍籍無名,史籍當中尋不到只言片語,卻表現極力出了不同抗爭手法。有的閑云野鶴、歸隱山林;有的去往塞外、邊疆、海島、秘境,或投奔敵對、或落草為寇,他們不是為饑寒所迫,卻是為的一顆不甘平凡的心。雖然可能走在時代的對立面,雖然個中行為看似愚笨和做作,但卻是歷史最為豐富多彩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