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微量劇透,慎點,可以看過電影之后再看】
【電影是去年韓國上映的佳片,也是我近期看過的最好的片子之一】
【推薦指數:4星半】
和多數人相仿,善兒第一次踏進學校大門的時候,內心定是帶著喜悅的、充滿希冀的心情的,或許偶爾會被繁重的學業壓得喘不過氣來,也或許會思考如果叛逆一回去逃課,會不會就成了壞學生,再或許會對周圍的同學產生好奇,心想著他們能不能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盡管這些片中都沒寫,但我們可以推測得到,而我們推測不到的,是隨之而來的溢出屏幕的錯失感、孤獨感,還有被趕鴨子上架的必須成熟得像個大人般卻沒有莊重的儀式感。
影片的一句話介紹是,孩童之間的“甄嬛傳”,的確故事真的是甄嬛傳中所發展的那樣平鋪直敘的。從小無論是在語文課上,還是在政治課或者歷史課上,我們都學習過,勾心斗角、結黨營私的手段是多么殘忍與可怕,但是當這樣的把戲出現在四年級的孩子身上時,便不僅僅是殘忍與可怕了,我們更需沉思的是,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片中的每個人,仿佛是貨真價實存在在我們現實社會中的。善兒是個方方面面都不如人的孩子,成績不拔尖,家境窘迫,長相一般,性格也不討喜,她一味地委屈求全,忍氣吞聲,得到的結果不過是別人的變本加厲,盡管她總做一些為自己被孤立而埋下禍根的事,比如欣然地接受好友智雅從文具店偷出來送給她的彩色鉛筆禮物,比如在某個補習班上,被寶拉用一瓶幾乎干掉的指甲油收買,傻傻地告訴寶拉關于智雅的秘密,但我仍是心疼她的,心疼她的傻,也心疼她的善良。
很多時候,用錯了地方的善良,便會成為刺中對方心頭的一把利劍,可這么深奧的道理,年僅11歲的善兒并不知道,她以為懇求母親為她和智雅做黃瓜紫菜包飯就是對她們友情的一種見證,殊不知當從小失去母愛的智雅看到善兒和母親撒嬌親昵時,心中的悲憤開始一點一滴地集腋成裘。
善兒很像《甄嬛傳》里的安陵容,卻沒有她后期為在冰冷的紫禁城中站住腳跟而排山倒海而來的重重心機,從頭到尾,善兒一直都是以弱者的形象存在著,她被人看不起也好,被家庭忽視也罷,她忍受著她這個年紀本不應該忍受的一切,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卻從始至終沒有跟她真心誠意地道歉。多可憐啊,可憐到就算哪天善兒死了,也不會有很多人會她難過吧。
她的命運就像電影開始時注定的那樣,在學校的體育課分組時,她從來都是最后一個被選擇的,而選擇她的那個小組往往會覺得自己倒了十八輩子的霉,甚至比賽一開場,就忍不住要把她淘汰。
而她在家中,地位也不過如此。終日酗酒成性,自認為背負了整個家庭重擔的父親,總是披星戴月忙著紫菜包飯店工作的把小兒子視作掌上明珠的母親,淘氣天真經常和朋友大打出手而負傷回家的不讓人省心的弟弟以及她,構成了這個平凡又可悲的家庭的所有。
當母親偶爾偏心于她,跟丈夫提出假期帶著善兒去海邊時,丈夫卻斬釘截鐵地回絕了,而善兒卻只能欣然接受。
雖然影片最后,父母帶著善兒和弟弟去了海邊,但是那是終年住在醫院得不到家人照顧的爺爺去世之后,全家人穿著孝服去的。那片海很美也很遼闊,善兒穿著黑色的連衣裙,靜靜地站在海邊,我不知道她在想著什么,只是那一刻,真的很想抱抱她。
在她獨自長大的世界里,她承受著比我們想象中更重的分量。
從來沒有人告訴過她,世界荊棘叢生,多么險惡,也從來沒有人提醒過她,世界陷阱遍地,小心駛得萬年船,只有她自己踽踽獨行,把每一顆銳利的石頭看成漂亮的珍珠,把黑暗的森林想象成溫暖的童話。
如果說善兒的悲劇是注定的,是被選擇的結果,那么智雅的悲劇則是她自己一蹴而就所造成的。曾幾何時,轉學生智雅是善兒生命中唯一的陽光,那時候善兒像一株向日葵似的,珍惜著智雅的溫暖與雨露,甚至當善兒母親問她,媽媽和智雅誰重要時,善兒不假思索地回答,智雅重要。
但是,家境優越的智雅卻并非如此。從小父母的離異,讓她心中的傷疤無法愈合,縱使奶奶和父親用金錢和物質為她堆砌了一個無人能及的象牙塔,她的內心始終是孤僻的、敏感的、冷漠的,她喜歡用謊言來偽裝自己,與其說是為了在同齡人面前炫耀,不如說是她過不了心里的坎才偽造成母親遠在倫敦的假象。
現代社會很多人都認為,女孩子應該富養。而智雅的被富養,卻是悲劇的源頭,她以為金錢能夠擺平一切,以為朋友之間的友誼不過是你送我禮物,我送她禮物罷了,卻不知道她越是如此,內在的善良卻越在走失。
智雅從高高在上,眾星捧月跌落到谷底,看似是一場戲劇化的命運,卻同樣讓我唏噓。她和善兒的友情,一開始是純潔無暇的,被孤立的善兒以為找到了理解她愛她的人,像久逢甘露的仙人掌,巴不得拿出畢生的力量去迎合她,去照顧她。而轉學過來的智雅也同樣以真心回報著善兒,直到她在補習班遇到了寶拉——這個成績拔尖,卻處處得理不讓人的在班中如女神般存在的學霸。
當智雅的某次英文考試超過了寶拉時,便是她被孤立的開端。
寶拉這樣的孩子,成熟、努力,是現實社會中絕大多數孩子學習的榜樣,更是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乖學生的典范,但是她的心機,著實深得可怕,遠遠地超乎于她的年齡所存在著。用簡單的一句話說,她有成績,卻沒有人品。她是班中拉幫結派的第一人,班中的大部分人都聽命于她,頗有威嚴的她仿佛是某個寨的寨主似的,帶著江湖味行走天涯。
教室里沒有了安靜的課桌,只有言語間的打打殺殺,而那些挑釁的話語,著實讓人難以想象,是從一個11歲的少女口中所說出來的。
盡管片中對寶拉的生活背景沒有過多的贅述,但寶拉這個人物就像是縮影似的,濃縮在我們的世界里。也許,很多很多年以前,我們也遇到過這樣的同學,打著為民除害的旗幟,結黨營私,欺負甚至孤立他人。那時候我們總天真地以為,孩子之間的吵吵鬧鬧,向來都是正常不過的事,可當我看完此片后,有的卻是滿身的心痛和細思恐極。
11歲的人生,為什么不能單純一些?
究竟是從哪里開始,我們努力地積攢著心機,步步為營,甚至不擇手段,為的不過是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那些踩著別人的背而摘到的果實,真的就這么香甜么?
片中,當寶拉這個始作俑者將善兒告訴她的話添油加醋告訴智雅后,氣急敗壞的智雅也把善兒父親是酒精中毒者的事情公之于眾,兩人便在班里暢快淋漓地打了一架。那一架,是善兒第一次為自己做了選擇,雖然代價是負傷累累。
那一架之后,善兒問弟弟,為什么然浩總是把你打得傷痕累累,你仍然要跟然浩玩耍呢?
弟弟眨巴著他天真無邪的眼睛,一本正經地回答道,朋友之間不就是打了和好,和好了再打嘛。
善兒又問為什么。
弟弟仍舊純真地回答道,因為我想跟然浩玩耍啊。
其實,看到這里,我是生氣的,我生氣的原因是因為我是個20多歲的大人了,我總信服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話語,所以倘若我是善兒,我也絕對會和智雅、寶拉老死不相往來,但是年幼的弟弟卻還依舊有著爛漫的童心,所以就算被人打傷了,他仍舊把別人看成好朋友。
而這樣的命題,也許只有在孩子中才存在著吧。等弟弟長大一些就明白了,世界就像姐姐善兒所經歷的那樣,哪有那么多的善良。
當善兒和智雅決裂后,善兒消沉了許久,母親總說她,是不是青春期提前到了,卻說歸說,并沒有真正地去關懷過她,善兒自己歷經著本不該是她這個年紀所該經歷的痛苦,她閉口不言,內心卻波濤洶涌。
好在,片子雖然是開放式的結尾,但導演還是給了他們相互化解的機會。當善兒的爺爺安詳地獨自在醫院中去世后,從前標榜著和父親老死不相往來的善兒的父親竟然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病房里,望著爺爺睡過的床哭得像個孩子,父親的身材原本是那么魁梧、沉重,而此時卻單薄得像一張紙,像是被風吹散,迷了路的蒲公英。善兒望著父親的背影,沒有說話,但是我想,她應該突然間明白了很多吧。
而智雅和善兒的結局,與開篇相呼應著。在學校的體育課分組時,只留下了智雅和善兒,男生選擇了善兒,最后不得不收留智雅的那個小組成員感慨著自己太晦氣了,所以比賽一開始,就巴不得把她淘汰。而此時善兒卻站了出來替智雅分辨,可是那些孩子們卻依舊不依不撓的,直到把智雅和善兒雙雙淘汰才肯罷休。
那天天氣晴好,夏風徐徐吹著,善兒和智雅隔著不遠,站在草坪上,像兩顆被拋棄的石頭。
善兒看了智雅一眼,智雅也看了善兒一眼,彼此沒有說什么話,只是任憑著風徐徐吹著,不知道她們會不會再像最初認識的那樣,把彼此當成雪白的珍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