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1:3歲的小侄子淘氣,家里的大人說:你看大姨家的妹妹多乖。
Case 2:和妹妹一起逛街買衣服,看妹妹試衣時忍不住想:如果我也能這么瘦就好了。
Case 3:群內在做群友自我介紹的接龍游戲,有群友向我感嘆:看了別人的介紹,覺得自己沒什么可說的。
Case 4:表弟婚期將至,老媽晚上忍不住對我說:你老姨再忙也是有盼頭的,不像我跟你爸。
...... ......
我們都被父母拿“別人家的小孩”比較過,也都喜歡有事沒事就在心里把自己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就像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寫到的:“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每次在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之后,我們都很不開心。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進行比較是一種異化的溝通方式,它會蒙蔽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我們痛恨自己比不上“別人家的小孩”,痛恨那個無辜的“別人家的小孩”。
然而,如果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去體會自己在產生比較的念頭時的情緒:不耐煩,沮喪,擔心,不滿......進而去發現自己內在的需要:安寧,接納,賞識,體貼......那么一切將是多么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