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讀了一部合版書。七卷,每卷二十三章。花了不少銀子。書很好看。跌宕起伏幾百年的歷史畫卷、風趣幽默的語言。寫書評時竟憋不出幾個字。反倒是篇幅不長的書倒能寫出些話來。這是為什么?直到看到(美)艾德勒和范多倫著的巜如何閱讀一本書》才找到答案。原來是,不會閱讀。
? 在看到這本書之前,若說自己不會閱讀,會不服氣。自小愛看書。小學二年級時,有次鄰里阿姨來串門。驚奇看到坐在小竹椅上腿上放著厚厚的巜人民文學》聚精會神在看的我。驚異說道:書比人還大。但在看了巜如何閱讀一本書》后,才知道不會閱讀。
? 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 基礎閱讀,認字—閱讀的技巧—詞匯的累積増長—可以閱讀所有讀物。這個層次的閱讀,受過教育的人都應該沒有問題。如何超越基礎閱讀?
? 檢視閱讀。“有能力”的閱讀,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 ? ? ? ? ? ? ? ? ? ? ? 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1)先看書名頁,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過去。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這就像是在出發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圖一樣。(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6)最后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兩三頁。就算最后有后記,一本書最后結尾的兩三頁也還是不可忽視的。二:粗淺的閱讀。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檢視閱讀的兩個方式都需要快速的閱讀。而速讀的根源在理解力。是超越基礎閱讀層次以上的理解力。閱讀的本質是一種活動。想要讀得好,一個主動、自我要求的讀者是非常必要的。而這一點在做書尾附錄里檢視閱讀測試時,會深刻體現出來。
? 主動閱讀讀者向自己提出四個問題。(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俗話說:“你必須讀出言外之意,才會有更大的收獲。”而所謂閱讀的規則,就是用一種比較正式的說法來說明這件事而已。此外,我們也鼓勵你“寫出言外之意”。不這么做,就難以達到最有效的閱讀的境界。
? 分析閱讀。第一個階段。(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后,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第二個階段。(5)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6)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 主題閱讀。第一個要求就是知道:對一個特定的問題來說,所牽涉的絕對不是一本書而已。第二個要求則是:要知道就總的來說,應該讀的是哪些書?步驟一:找到相關的章節。步驟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步驟三:厘清問題。詮釋閱讀的第二個規則是要我們找出作者的關鍵句子。步驟四:界定議題。如果一個問題很清楚,如果我們也確定各個作者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回答——不論贊成或反對——那么這個議題就被定義出來了。步驟五:分析討論。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檢驗過作品,找出相關的章節,設定了一個不偏不倚的共識,適用于所有被檢視過的作者,再設定出一整套的問題,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說明中找到答案。主題閱讀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預設立場。
書中還列舉了不同讀物的閱讀方法。這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書。但卻是一本有益的書。可以從中得到好處的書。但卻是一襾遍閱讀后仍無法掌握、需要學習的書。原來書可以這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