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這本書看得費勁,今天又找來兩本:《NLP自我重塑計劃(實戰訓練手冊)和《NLP執行師》。前者更通俗易懂,諸如:目標、使命感等,都是大家熟悉的詞匯。后者,理論和實戰參半,有一些所謂的新理論,案例也是大家熟悉的社會生活的案例。總體來說,比我現在看的這本好理解得多。但是,我看的這本更像NLP這門科學的底層邏輯。所以,無論如何要啃下來。
2.在《自我重塑計劃》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探索偶然的、暫時性的緩解和深刻、長久性的改變之間的差別”這樣的概念,引起了我的關注。到底是什么內在的原因導致我們的行為產生前后不同的差別。怎樣由前者移向后者?
3.“為什么我們有時候想要改變非常難,有時候卻很容易?”我覺得這原因之一就是,如果我們對于面對的事處在一種混沌不清的狀態。
4.改變的重要性其實不是以經歷的困難、承受的痛苦或花費的時間來衡量的。比如:戒煙。它重要性的指向是健康。
5.痛苦意味著我們正用著一個差勁的方法,是改變之源。
6.痛苦其實是需要改變的一個標志。比如:窮
7.NLP通俗點講就是“改變”的科學。
8.NLP里把“語言”比喻成“過濾網”,非常形象地說明語言非真實體驗本身。
9.我發現“向上歸類”這種模式很適合在公眾批評時使用。即通過具體個例以一般、模糊地方式講出來,讓大家對應自己。
10.承上,今天奕晴的碎碎念,里面說“如果讀書只是記筆記、輸出清單,沒有思考和行動就是耍流氓”,這就是“向上歸類”,先看到個別例子,然后這樣模糊講,讓大家都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