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百姓需求,提升服務水平

改善民生服務需要完善公共基礎設施。隨著電影下鄉、基層休閑大廣場的新建、村村通道路的通行,都說明國家加大重視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然而,與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從基層影院匱乏,造成群眾生活枯燥,到基層文化活動凋零,導致群眾難以提升修養,再到交通擁堵問題在城市中時有發生。為了提高群眾生活質量,需要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以發達國家為例,重視發展立體化交通,構建地鐵、輕軌、公交為一體的交通體系,規定幾百米內必須能夠換乘,實行一票制,降低出行成本,減輕出行壓力。因此,我國實現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必須學習西方經驗,完善公共基礎設施。

改善民生服務需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老人曾構建的“大同社會”就是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的民生目標。然而,反觀當下,養老方式單一,實行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模式難以適應421家庭結構的養老需求;醫療資源匱乏,醫療資源地區分配不均,加劇醫療資源的爭奪,引起地區之間矛盾;社會福利難以發揮調解貧富差距的作用,導致兩極分化日益凸顯。由此,解決民生問題需要極力完善公共服務,學習英國做法,實行一整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體系:針對不同群體、針對不同階層、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制定與之相配套的保障制度,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改善民生服務需要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住房是民生之所,改善民生服務需要促進教育、就業、住房的發展。然而,當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造成南門難出貴子現象屢見不鮮,加劇了貧富差距;時下就業呈現結構性矛盾,知識人才數量遠遠高于現存知識崗位的供給;當前房價居高不下,雖實行限購,但仍難以滿足部門群體的安居要求。因此,推動民生發展,必須優化公共服務,以美國為例,為實現教育公平,實行教育投入公平分配,政府發行公債的方式,吸收社會資金,向貧校供給;將教育經費的增量去彌補貧校的資金不足。以此解決教育不公現象。為此,我國也需學習,大力發展公共服務。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