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到了。不緊不慢,依然帶著期待,可能是因為2016有太多的遺憾,或者還有很多事情未完成。
于是,很多人趕緊抓住2016最好的尾巴,來給自己一個總結,然后又像做作業般給自己布置了2017年的任務。然后繼續的追趕每一天,給自己一個聲音:時間很寶貴,青春不等待,要努力往前追趕每一天。
我以前也是這樣的,但現在不這么做了。
因為一件小事。
2014年秋天,我們研究生班的近20位同學到美國進行游學,因為時間充裕,我們提前去了美國最著名的一個國家公園--優勝美地游玩,用蘋果電腦的童鞋應該知道,上一代的蘋果操作系統OS,就是以這個國家公園的名字命名的,里面那些讓人嘆為觀止的美景壁紙就來自這個國家公園。在優勝美地的那一天,因為行程原因,我們一路開車飛快,也沒多想,心里只想著在天黑之前要回到酒店辦理入住。當車行至山腰時,前面帶隊的車在山邊停了下來。我們以為發生了什么事情,也跟著停了下來。原來,是一位同學看到了窗外的日落景象,被這個現象迷住了,讓車停下來觀看。我們本來焦躁的心情瞬間被這大自然的美麗現象驚呆了。日出日落天天有,但又有幾個人真正想去看過?或者哪一個日出日落能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的欣賞?說句實在話,這個日落景象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認認真真的看著太陽由眼前30度角慢慢降下到地平線下,然后留下一片紅云。
這個景象真的震到我了,那時,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旅行的意義是什么?
沃爾沃汽車廣告的那一句話給出了最完美的解釋:別趕路,去感受路。
酒店是我們的目標,但路上的一切其實都是我們目標的一部分。
在路上感受距離,同時感受路上的風景。
為什么很多人喜歡跑馬?因為過程讓你很痛苦,在痛苦過程中,你能感知到身體的壓力,感知到為了達到終點,你應該如何去調整身體,調整呼吸,調整階段目標,一步一步來達到終點。我沒跑過馬拉松,但我跑過一些短途的十公里賽,結果是一樣的。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差距系統來實現的。
在高爾夫比賽中,有一個叫差點系統的東西。說的是,打一個標準18洞高爾夫球場的桿數是72桿,如果一個人在打了很多標準桿的18洞球場之后,桿數都是穩定在80桿上下,那么差點委員會就會給這位球員頒發差點證,差點為8.那么你去找球友打球的時候,相似差點的球友之間打球競爭最為激烈,但同時也最為有趣。
任何的追趕均是如此。要顛覆式的超越某個成就,付出的代價可能是生命,但生命沒有了,目標完成與否均與本人關系為0。
萬科總裁郁亮說過一句話:萬科能走到千億房企的規模,絕對不是靠戰略規劃出來的。
物理學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參照物。參照物的存在,是為了判斷一種相對關系。相對關系確定了,才知道另一事物存在的位置和意義,否則,煩惱叢生,永遠達不到目標。打兩個比方吧。我是職場新人,看了90后的同齡人已經當上了百度副總裁,心中的滋味會很不好受!憑什么他能做我卻還在底層當碼農!這就屬于不知道自己的差距,如果我們深挖這個副總裁的經歷,然后和自己一對比,你馬上會冷靜不少。因為人的多樣性是由更為復雜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決定的。盲目的比較只能是徒增煩惱。再比如,都是60后的兩個人,家庭背景、智商情商等身體條件和知識結構相近,都對計算機有濃厚的興趣,但一個生在美國,可能真的就成了比爾蓋茨,一個長在中國,可能最多就是一個計算機教授。但,我們又能說教授就比比爾蓋茨生活得差,幸福感低嗎?不能。取決于他的幸福地圖的終點是什么。也就是,他們的物質差距可能很巨大,但精神差距很小。
奮斗是一種普世價值觀,一定是積極向上的,一定是值得弘揚的。但那種疲于奔命的,過分損耗生命的拼命三郎的奮斗我覺得不值得提倡,甚至反對。其實大家想想也明白,那些雞湯文中寫道的某人如何如何努力奮斗,終于如何如何實現人生,一定是帶著激情、興趣、使命感以及對生命的尊重的奮斗,而且過程中的艱辛絕對不是文字的概括能夠全面展現的。
知道了差距,就能定出一個一定能完成的工作計劃或人生計劃。我認為,能稱得上計劃并是能實現的計劃,一定是這樣子的:
1、80%的計劃能通過定量來體現,20%通過定性來體現;
2、計劃不容易,也不難達到,踮一踮腳能實現的為最佳;
3、計劃內容80%讓你實現起來感到舒適但略有壓力,20%會有較大壓力但完成會讓你很有成就感。
如果你的計劃能同時符合以上三條,那么,我等著你在2017年12月末的時候來告訴我你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