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期末將至,如何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力讓孩子愛上學習

朋友老夏的兒子現在已經三年級了,科科學習都不好。懶惰的性格習慣使他在學習上也很懶惰,不愿意學習,每天做作業(yè)都嫌多,而且喜歡同大人談條件,比如:我做完作業(yè)后做什么?這么多我做不完怎么辦?……,而且答題時不愛動腦筋,每次都是問東答西的,不經思考就亂回答。父母和他講道理,他都懂,也非常明白,但是,沒有三分鐘熱度,第二天就忘了。父母讓他學習,他以各種理由推托,總是磨蹭。老夏夫婦使用了各種辦法也不見效果。

生活中,像夏明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無論家長對其如何教育,就是沒有成效,想盡方法都不能讓這些孩子能夠安心地去學習。怎樣去糾正這些孩子的壞習慣,是值得家長反思的。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yǎng)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就養(yǎng)成的各種習慣。

那么, 應該養(yǎng)成哪些學習習慣?

1、一定要養(yǎng)成經常閱讀的習慣

這也是學校老師一直強調的,因為現在教材改革,語文課本的變化最大,可以看出語文知識的重要性,平時多閱讀對我們積累知識,提升語感,也可同時提升 理解能力及寫作能力。 在考試中閱讀短文和看圖說話就不用發(fā)愁了。

建議孩子在閱讀的時候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孩子如果有一些詞語不明白的家長一定要耐心講解。也可以 讓孩子發(fā)表一下自己對詞語是怎么理解的,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并愛上閱讀。

2、提前課程預習習慣

提前預習即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也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它可以幫助孩子了解新課的內容,把握學習的重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在預習過程中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要作為問題在課堂上提出來,這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孩子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把握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書寫并整理筆記的習慣

課堂上記筆記可以提高孩子學習的注意力,全神貫注的跟著老師講課的思路來。而且在整理整理筆記的過程中可以對知識重點加深印象。等到考試復習時會更輕松更容易掌握重點。

4、敢于提問的習慣

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只學習而不思考就無法深刻的理解書本知識的意義,就不能很好地去運用學到的知識。因此,家長要多鼓勵孩子敢于提問,主動學習,主動解決問題,孩子才會對學習富有興趣和動力。

有了好的學習習慣,還要提升自身學習力,才能正真提高效率,事半功倍。經常有人這么說,某某同學很聰明,平時也沒見他多努力,成績就是好。其實人家只是上課效率高而已。

成績不理想的家長盲目的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就只想快速的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殊不知孩子最該提升的是學習力。

路姐認為孩子上學說到底是“學習力”的培養(yǎng),“學習力”伴隨人的一生。

所以家長要想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就要先知道怎樣提升孩子的學習力。下面為家長們總結了一下幾點。

1、家長要跟孩子一起尋找適合他自身的學習方法。但凡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都有自己獨到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那么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重中之重。記住一點,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你,不要東施效顰,而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以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 效率,還可愉悅身心。讓孩子愛上學習。如教給孩子怎樣預習功課,課上如何聽講,怎樣發(fā)現問題,課后如何復習等等。

2、鍛煉孩子思考的能力?學習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主動積極的思考。所以要鍛煉孩子思考的能力,凡事就要讓孩子親歷親為,多從啟發(fā)的角度教育孩子。如多問她“你覺得應該怎樣?””如果這樣,會怎樣?“等。

3、培養(yǎng)孩子的發(fā)散思維。發(fā)散思維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本要求。遇到問題,讓孩子從多角度考慮,多方面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建立交叉多面的知識體系。

4、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習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表現。那么怎樣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呢?建議多帶孩子到戶外旅游,增加孩子的見識,多讓孩子表達一些東西,同時,培養(yǎng)孩子閱讀的興趣,在閱讀中教給孩子怎樣概括總結,怎樣運用一些優(yōu)美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等。

總之,方法是刀,刀鋒利則事半功倍,習慣是船頭,方向對則乘風破浪。希望孩子在這學海無涯的路上,乘著習慣的小船在知識的海洋里輕松前行。

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力就能從客觀上解決孩子該如何學習、如何提升學習成績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需要從主觀上提高孩子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喜歡學習、愛上學習

學習的過程對大多數人來說并不是快樂的,為什么有很多的孩子卻愛學習呢?對于表現出不喜歡學習的孩子我們怎么辦才能讓他們愛上學習呢?

不喜歡學習的學生有什么表現?

有次聽孩子的老師說,在上課的時候,有位同學會用意想不到的、她認為有意思的話語來接茬,一次老師上課的時候上完課了有點腰疼,她說老師你是不是“斷背”了?也就是背斷了的意思。這種現象其實是孩子渴望被你關注。

他們班還有一個學生,家長是長跑俱樂部成員,平時沒太多時間來管孩子,一聊游戲就來興趣,一談學習就蔫兒了,基礎題會做,只要讓他挑戰(zhàn)難題,瞬間就不愿意了,這是畏難表現。

其實不愛學習是一個普遍現象,愛不愛學習本質是一個情緒問題。學習好不好有很多原因,但是不愛學習一定是情緒問題,從情緒問題入手來解決孩子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

1、學會觀察,發(fā)現孩子的問題真正在哪里

為什么這么做呢?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要能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此菫槭裁床粣蹖W,是因為太難不會?是因為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想引起重視?.......

2、以身作則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這里有一組數據:家庭生活習慣較好的,其中有70%的孩子有學習興趣,有30%的孩子興趣不怎么高;與之對應的,家庭生活習慣消極的,96.7%的孩子都沒有學習興趣,僅僅3.3%的孩子有學習興趣。

可以看出來,家庭如果給了孩子積極的情緒,那么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會很高,積極的家庭生活態(tài)度是孩子對于學習有興趣的必要條件,做好這一點能有大概率解決孩子的學習興趣問題。

3、反饋積極情緒

為什么這么做呢?成就感是興趣的土壤,是信心的源泉。如果我們給孩子成就感,及時反饋積極的情緒讓孩子有學習的成就感就有了信心。

我們拿游戲和學習做對比,為什么學習沒有游戲那么受人喜歡,游戲能夠順應人,你想要什么游戲就可以給你,給你一個正反饋;可以是學習呢?我們學會一個知識以后會立馬跳到下一個你不會的知識點,也就是逆人性。

最摧殘孩子信心的是沒有反饋,最提振孩子信心的是長獲鼓勵,有很多家長就會問為什么我的鼓勵就沒有效果?鼓勵要與觀察結合才有效果:鼓勵得在觀察的基礎上,鼓勵得根據平時表現,鼓勵到孩子的心坎兒里去才有效果。

家庭教育其實是一種自我提升修養(yǎng)的過程,也是一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反饋結果的過程,更加是一個動眼、動手再動口的過程。

最后回到我們的核心:想要我們的孩子的學習乃至成長過程有很大的提升,就要從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學習力、提高學習興趣讓孩子愛上學習三方面著手來真正使我們的孩子提升自己,不斷進步。

關注“路姐說”家庭教育咨詢平臺微信(ID:gh_9dfcf80d9541 )如果您有教育上的難題,可在線0元咨詢我們的家庭教育咨詢師,她們擁有十年以上的家庭教育指導經驗,為您私人定制專屬您的家庭教育方案。助您成為智慧父母,掌握科學教育孩子的方式,培育出優(yōu)秀的孩子,當您有家庭教育上的難題,選擇路姐說,讓教育變得更簡單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