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也知道能流傳下來的老話都是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的,但早些年其實對“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也是心存疑問的。那時候覺得,既然朋友哥們關系好,那就是恨不得能天天同吃同住;好朋友喜歡的,自己也會認可;好朋友厭惡的,自己也會保持距離。于是就想,為什么君子之交就要“淡如水”呢?不“淡如水”難道就不是君子了?
現(xiàn)在對古人所說“君子”的定義也沒什么糾結了,但對這句話的含義卻有了些體會。有了一定的閱歷才發(fā)現(xiàn),真正的朋友,其實只需要內心的信任和認可;而且這種信任和認可,也的確是能經(jīng)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的;也是可以不以見面的頻率作為衡量標準的。當然,時間和空間可以隔離、疏遠很多關系。看看身邊的人和事,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曾經(jīng)“甘若醴”的關系,有時候反倒難以經(jīng)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
“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實也往往并非個人的選擇,而是地域、環(huán)境、發(fā)展階段等變化而自然形成的。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小世界,而且這個世界不可能和另外一個人的世界完全相同。由于個人所處的地域、環(huán)境、發(fā)展階段不同,導致我們在不同階段所認識的朋友必然會因為升學、就業(yè)、出國、搬遷發(fā)生變化。除了個別機緣巧合,很少有小學階段的好朋友在工作之后仍然同處一地且經(jīng)常能夠相聚。此外,每個人在自己發(fā)展的過程中,興趣、愛好、認識等方面也會發(fā)生變化。即便相同的興趣愛好,其發(fā)展階段也會在每個人的不同時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不同階段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擴展自己交往的朋友圈,也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有幸和之前的朋友同處一地,也很難做到大家都保持同樣的興趣愛好且對這些興趣愛好都維持在同一發(fā)展階段。因此,無論是從地域、環(huán)境,還是從個人內在發(fā)展而言,都不可能做到把每個階段的朋友均保持在最密切時期的聚會和交流頻率。而且就個人而言,年齡越大,工作和生活中必須處理的事情占用的時間就會越多;除了朋友交往之外,也更需要留出足夠的時間給自己。這點在節(jié)奏更快的一線城市表現(xiàn)尤為明顯。經(jīng)常聽到身邊有朋友說,自己同學約了幾個月了都還沒有搞成一次聚會,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另一層含義,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是不忌諱“淡如水”的。有條件聚在一起的時候,也可以“甘如醴”;沒有條件經(jīng)常相聚的時候,也可以“淡如水”。也就是說,“君子之交”并不忌諱各種方式的經(jīng)常聚會;但核心是,他們之間的交往也絕非建立在吃喝玩樂基礎上。“君子之交”很多是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之上。當然,更多的“君子之交”是建立在對對方價值觀的認可而產(chǎn)生的信任基礎上的,是可以通過交流互相有所受益的。對價值觀的認同也并非意味著在所有事情上就要秉承完全相同的價值觀,不同思想的碰撞往往是使人進步的動力。對不同思想和觀念的兼容度,也是人與人交往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古人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其實也是很有道理的。
相反,如果缺乏共同興趣、愛好或對對方價值觀的認可,即便是“甘如醴”的關系,即便有時間、空間的便利條件,也往往很難持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多時候就像是會產(chǎn)生一種存在于雙方之間的能量。這種能量如果燃燒的過于猛烈,往往容易很快被消耗殆盡;但能量在產(chǎn)生初期如果缺乏時間和空間條件的滋養(yǎng),也很容易衰退。只有在具備一定時間、空間條件下的交流,才能使這種能量成長到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能夠保持這種能量長期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只有如此,才能使得這種能量對抗因地域、環(huán)境、發(fā)展階段的變化而可能造成的影響。有些朋友,即便數(shù)年未見,甚至平時沒有太多聯(lián)系,見面后仍然心里感覺沒有太大距離,就像昨天才分別一樣。這就是因為兩個人之間的能量已經(jīng)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能夠對抗時間和空間的隔離。
“淡如水”的關系,一方面是可以讓個人擁有足夠的獨立空間,在面對生活時根據(jù)自己的情況作出選擇和判定;另一方面也對交往雙方的求同存異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時間和空間上,可以順其自然而不必刻意維護;從個人發(fā)展上,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和拓展新朋友的機會。雖然表面看似“淡如水”,但不會影響彼此之間真正的關系及內心的距離。靜止的時候,可以保持穩(wěn)定;交流的時候,能彼此互相受益。這種“淡如水”的關系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體驗。當然,通過不斷加入新鮮元素后長期的醞釀,“水”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變成“酒”;時間越長反而香味越濃,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