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原文片段
我描述的化解沖突的方法不僅要求我們學會表達自己的需要,還要求預甫]幫助他人清楚表達他們的需要。通過訓練,我們能夠做到不論他人如何表達,都能從其話中聽出他們的需要。
我訓練自己這么做,因為我相信,一句話,不管其形式或內容是什么,總是對需要的一種表達,如果我們接受這個觀點,就可以訓練自己感知每一句話中潛藏的需要。因此,如果我就某人剛說過的話提出一個問題,而這個人回答說。這個問題真如。,那么,我會選擇去感知這個人對我做出如此評判所要表達的需要可能是什么。比如,我可能會猜,我問這個問題時,對方想要得到理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如果我請求某人和我談談我倆感情中的壓力問題,卻得到"我不想談這些"的回答,我就可能覺察到對方需要保護,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他猜想如果我們進行溝通,那么發(fā)生的事就可能會傷害到他。
這種感知他人需要的能力在化解沖突中非常關舞氣通過感知到雙方的需要,并用語言將之表達出來,我們能夠幫助雙方傾聽對方的需要。這能創(chuàng)造優(yōu)質有效的溝通,使沖突得到成功解決。
I 重述原文
化解沖突的關鍵是感知他人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除了具備充分、有效表達自己需要的能力,還應具備感知他人需要的能力。
沖突發(fā)生時對方一般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他的話可能帶有明顯的負面情緒、攻擊性、或在刻意回避某些問題。但是實際上,對方的每一句話都在間接流露出他的需要。
這就是說當我們我們發(fā)生沖突時,如果對方因為不滿或憤怒說了一些情緒化很重或者完全莫名奇妙的話,我們不能局限在這句話本身,而要進一步思考:他為什么這樣說?他的什么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A1 聯系舊知
大約兩個星期前的一個晚上,我和老公發(fā)生了爭吵。起因是:我和老公商量好一起打掃衛(wèi)生。他打掃完廚房后便玩起了手機,我又打算給他安排任務時,他拒絕了。
我很生氣,因為我認為:兩個人的家庭需要兩個人一起均衡付出,打掃衛(wèi)生就是一種付出。
老公更生氣,因為他認為:我的工作輕松,下了班逛街、玩手機,他整天加班,在家放松的時間有限,已經為家庭付出了很多。我應該承擔更多的家務,而不應該要求兩個人平分家務。
當老公,提到“我整天加班,在工作上為家庭付出比你多”時,我的回應是:“雖然我的工作比你輕松,但是咱倆賺的錢卻差不多,我為家庭付出的不比你少。”
簡單的一句話就把老公激怒了,然后話題轉移到:我老嫌他賺錢少上。這樣矛盾進一步激化。
根據馬歇爾的“感知他人需要的”方法,當我老公提到“我整天加班,在工作上為家庭付出比你多”時,我應該考慮一下:他為什么這么說?是不是他高強度的工作和我輕松的工作對比之下讓他感覺到了不平等?是不是他心里平衡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如果我當時考慮了以上問題,那么我回應他的方式一定不是原來的樣子。我會考慮怎樣才能達到盡量的平衡,這樣我們的矛盾也不會愈演愈烈。
A2 應用知識
通過這個片段的學習,我對于化解沖突有了很大的觀念轉變,平時跟老公吵架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理解彼此的需求,關于如何進一步學會表達和感知需要,還需通過后續(xù)讀書來學習。
針對我與老公在吵架時容易忽略對方需要的做法,應該這樣解決:
1.吵架時不要著急回應,否則容易跑偏,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帶入新的問題,進一步激化矛盾。
2.通過對方的語言、語氣、眼神、表情來進一步揣測對方語言背后的想法,搞清楚他是因為什么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才這樣勃然大怒。然后進一步通過溝通來確定自己的猜測,探索解決的方法。
3.吵架結束,心平氣和以后再交流一下當時彼此的想法,嘗試換位思考,明白對方的真正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