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本質是信息“輸入-吸收-輸出”的過程。很多人在讀了大量書、上了很多課之后,知道信息重要、卻記不住、理解不了。不會寫、不會說、不會思考、不會分析問題,都是卡在了“吸收”的階段。凱里的《如何學習》是一本基于大腦認知科學的學習類圖書,它的重點是幫我們解決信息吸收的問題,讓我們簡單快速的提高記憶力和理解力,并將它們從外在的能力變成潛意識,達到學習高手的段位:信手拈來,毫不費力。
想要優化學習方法,首先必須理解大腦運作的基本原理,它是如何形成記憶的?又是如何提起記憶的。人的感受也好記憶也好都是可被調節和植入的。也就是說你的記憶、你的感受、你的評價評價以及你對一件事情的結論有可能基于你的喜好最終做的一個結論,而不是一個公正或者是一個最好的結果。記憶是網狀的,只要我們剪輯的正確,網絡的節點設置的正確我們就只需要記住更少的事情來把很多事情串聯起來,這樣我們就能提取的比較容易。記憶本身是不會丟失的,只是提取困難的程度不同。當我們在提取某些記憶的時候越是提取的越困難那我們學的就越扎實。遺忘是大自然最精致的垃圾信息過濾器,這一功能使得人的大腦能夠專注于某一件事,只讓該出現的信息出現在腦海。
其次學習的關鍵在與讓自己記憶保持長久,而加深記憶的訣竅卻不同于我們一貫保持的好習慣,環境的變換、時間的間隔,還有學習前先來個小測試,這些事如何影響記憶的?
大腦訓練和身體的訓練是一樣的,只有超量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的閑余去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為了預防刻意營造的線索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消失我們需要再練習的時候更換場景讓我們對相同的內容有更多的可提供提示的點主動獲得的東西會比被動獲得的東西記得更牢,所以我們要主要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學習。大腦要從記憶中提取已經學過的內容所付出的努力遠比直接重讀一遍要多的多,這份額外的努力能更好加強記憶的線索和內容之間的聯系。
? 最后真正的考驗在解決問題的那一刻,如何調動思維的感知力,從而激發潛藏在大腦深處的靈感?不妨暫時中斷一下或者試試交替進行。我們需要有意識將自己的某件事情專注和積累提高到一定水平才能產生中斷后的更好的孵化。我們的感知力會受到自身需求的影響。交替學習帶來了敏感性和困難挑戰能更好的刺激我們的進步。當你需要的是絕對精確而不在意時間的時候你需要孵化,而當你需要瞬間做出可能正確的判斷你需要鍛煉的是你的直覺
還有利用知覺和睡眠,讓潛意識“自動學習”,才是水到渠成的終極利器。學習是樁費力的事兒,思考也是一樣。清醒學習當然是最佳的,但隨著疲勞導致學習效率越來越低的時候就應該抓緊時間睡覺。最新研究表明,在失去意識的停機狀態中,大腦實際上是在澄清記憶、深化技藝-睡眠是完成這兩項任務必不可少的步驟。換句話說,從本質上講,睡覺就是學習。
學習,歸根結底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