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老好人

在我清楚“老好人”這個概念前,我一直覺得“老好人”就是“好人”的終極版,是個被歌頌贊美尊敬的性格。但真實情況是:在男女關系中,一個人被自己傾慕的對象發“好人卡”,意味著你不可能成為對方的情人;在友情中如果扮演好人的角色,通常就是“情緒垃圾桶”以及“行走的提款機”,在親戚關系里如果你是一個“老好人”,那你永遠是付出最多但無法被尊重的那個人。

你身邊是否有這種人?或者,你就是那個“老好人”呢?


仔細想想有“老好人”體質的人,往往吸引的不是同樣具有奉獻精神的另一位“老好人”,相反,他們特別能吸引“渣男”/“渣女”,酒肉朋友,和厚顏無恥占便宜的親戚。

中國人或多或少都有當好人的包袱,顧面子,所以特別需要表面“一團和氣”的假象。大家腦海里仿佛有一個默認設置---一旦雙方意見有分歧,彼此就是對立的狀態,互為死敵。顯然這個概念是錯誤且幼稚的,我反對你的觀點,不代表否定你這個人呀!

初中時我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好人。以前上英語課,后排有個不聽課的男生,每次都要借我的筆記去抄,這一借意味著我不找他要他就會拖很長時間才還給我,我當然很不樂意,明明是自己的筆記,用起來卻那么被動,但座位離著那么近,不借給他關系會鬧僵,這樣多尷尬。矛盾的心理持續了好久,有一天當他再問我要筆記的時候我鼓起勇氣說“不借”。 說“不”的瞬間,有種感覺從胸口噴薄而出,那是前所未有的爽快感。可是,我從對方那兒得到的卻是不屑的眼神以及一句“小氣”。這是個值得紀念的ah-ha moment,我腦海里只回蕩著一句話:“老好人,你以前忍氣吞聲的付出,竟然毫。無。意。義。啊。”

好老人的對象是朋友也倒還好,大不了不交這個朋友唄。但要是老好人家里有厚顏無恥愛占便宜的親戚會是什么樣子?

一對夫婦想買車,但是自己經濟條件不允許,于是把自己位于一線城市市中心的小房子賣了,換了一套在郊區的三層大別墅和一輛車。郊區不屬于一線城市范疇,按理說他們的戶口應該跟著遷到新房所在地,但他們不想失去自己 “一線城市戶口”資格,于是那個丈夫想把自己一家三口的戶口遷到與自己同處于一線城市的姐姐的戶口上。這樣他們既能開著小車住著大房子同時還擁有一線城市戶口。

這么不平等的deal,但凡一個正常人都會拒絕吧。一個成年人,憑什么要讓別人負你該負的責任?快四十歲了沒能力買車,那就不要買,提升自己賺錢能力或者打兩份工存錢買車才是應走的道路吧?知道戶口要遷出,決定買房的同時便要準備好承擔后果,而不是通過占別人便宜而獲得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東西。

“幸運地”,他的姐姐是“老好人”,答應了弟弟的無理要求。


你知道戶口這個東西,平時沒啥用,但是需要用的時候還真是特別重要。姐姐的家人要因為姐姐“老好人”的性格而承擔有可能自己著急需要用戶口的時候被弟弟那家人借去而不能及時用到的風險。退一萬步說,就算把戶口遷過來,好歹交個費用吧,少說一年給個三四萬,一線城市戶口也值這個價,用錢換資源天經地義啊。但添麻煩的是自己的弟弟,所以肯定不會跟他們要錢的。這就是“老好人”可憐又可恨的地方。你是好人,想一碗水端平,想家和萬事興,不僅自己吃虧,還給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丈夫及子女帶來了本不需要存在的麻煩。

當我第一次聽到這件事情的時候,覺得這跟喪權辱國的條約沒什么區別。老好人有自己獨特的理由,雖然在我看來是他們一再退讓底線的借口。他們總想著自己能幫就幫,也不是損失很大的事情,但把這個時間線拉長,便發現厚顏無恥的人會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繼續厚顏無恥,他們就像癌細胞,一點一點吞噬健康的身體,你是老好人,不敢說“不”,只能看著癌細胞在身體里為所欲為,直至死去。

為什么不可以選擇不幫呢?因為老好人們給自己背了很大的包袱,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對別人的付出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他們也不敢、不想得罪任何人。

首先,一個人是無法取悅所有人的,人生苦短,一定要以自身快樂為核心地活著,而不是迎合他人。其次,你不是圣人,別人打了你的左臉,你不必把右臉伸過去接著給他們打。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是弱者的生存法則,不是贏得對方尊重的方法,相反他們會更加不把你當回事兒,因為你沒有底線。

醒! 醒 !吧 !


為 什 么 是 老 好 人

STOP BEING TOO NICE

老好人群體里女性居多,大概是女性天生沒有那么多攻擊性,傳統文化的糟粕亦無形中暗示女性應該是“老好人”的形象---性格溫順,脾氣很好,對每個人都很好。

老好人心里主要的邏輯有三:

■ 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自己的自我認同感很低。我們活著最大的意義,就是得到別人的認可,換句話說,得到越多人認可,我們就越感覺到幸福。但老好人是通過外界實現自我認同感的,他們自己無法主動地認同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身無一技之長的老好人們(是的,老好人們除了人好,基本上在別處沒有特別優秀的技能)只能把自己能付出的都付出了,例如上文所說的,我有一線城市戶口,你想要,那就遷過來吧。老好人們覺得解決別人的困難是自己的責任(哪怕是想貪便宜而產生的困難),他們自己也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多么想被尊重。老好人或許還有虛假的希望,以為別人能看見他們的犧牲付出,以為別人能夠理解他們的苦衷。而事實卻是,給你添麻煩的人永遠不懂你的苦衷,一切只不過是你的一廂情愿。

■ 被傳統觀念綁架。我們的傳統文化很注重家和萬事興,不管這個“家”實際存在多大的問題,我們就是視而不見,大家假裝表面和氣,因為一旦把問題揭開,這個家就散了,可謂大忌。再次,醒一醒。這種遠古時期的觀念在現代社會已經不適用了,古代社會不夠發達,人們需要以家庭為單位在社會上生存,往近了說,我國在六七十年代興許還適用原有那套家庭標準,但在飛速發展高度協作化的現代中國社會,家這個概念已經不像二十年前那般沉重。我心安處便是家,才是現代人對待家的正確態度。

所以老好人們沒必要死守著家和萬事興的思想包袱,如果真有那么無恥的親戚,不管是你的哥哥弟弟,還是姐姐妹妹,甚至是父母,只要你覺得你權益/底線受到了挑戰,就堅決說不。


你說了不,他們不會對你怎樣,因為能占你便宜的人,本身能力就不如你,他們最多用通過語言發泄自己的不滿,行動上疏遠你。那又怎樣?你失去的不過是一個想占便宜的人,不該慶幸嗎?

畢竟是一同長大的親人,有人會念舊。但人是會變的,你沒有義務負責他們的改變。

■ 老好人的終極形態就是,他們被自己的自我犧牲,自我奉獻精神感動了。他們覺得這個家族能夠正常運作,就是因為自己在默默犧牲,覺得自己就像英雄一樣守護這個家族。其本質的心理原因還是第一條所說的缺少自主地自我認同感。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可是這個“難念的經”恰好就是老好人自帶的副作用。90%令人困擾的家庭問題,都是由不敢說“不”而演化出的越來越復雜的家庭矛盾。不信各位讀者可以抽絲剝繭地仔細想想,大部分的家庭矛盾不都是因為有一個想得到自己能力范疇以外事物的無恥親戚和一個不敢說“不”的老好人所激化的問題嗎?

學 會 說 “不”

LEARN TO SAY "NO"

■ 提高自己的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感低的人敏感又自卑,很多人以為這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性格。其實自卑來源于個人能力不足。想要丟掉自卑,就得建立自信心。自信的建立并不是喊喊口號就能做到的,它是通過每件事都能做到前10%的水平而積累出來的(只要你稍微勤奮一點便已經超過絕大多數人)。你的能力提高了,對自己的認同感也會提高。如果技能水平恰好又達到前10%,無需迎合別人獲得尊重,別人會主動尊重你,這就叫站著把尊重贏過來。

■ 有時候不敢說“不”,可能是你先預測到別人的反應。這個預測可能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可能是基于自己最害怕發生的事情而幻想出來的結果,無論是哪一個,都不是真的。先試著拒絕別人,并說明理由(這點很重要),你會發現對方并不會強迫你答應他們的要求(對方最多軟磨硬泡,這時候要堅持說不)。很多時候對方無恥的變本加厲是“老好人”自己把對方縱容出來的。如果你一早亮出你的底線,別人也不會提那么多無理要求。

■ 嘗試說“不”。一開始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別人問你要不要吃蘋果,如果你不想吃,就說不吃。不要為了迎合對方或者怕拒絕對方而強迫自己接受對方的一切要求。這種害怕本質還是擔心自己不受別人喜歡。解決問題的核心方法仍是之前說的提高自我認同感。當你真的由衷認同自己時,你會真切的理解,基于平等的互相尊重,這是一種很美妙的體驗。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