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如果想要獲得某樣東西,光想是沒有用的,主觀意識是不能憑空改變客觀現實的,所以你必須要有所行動。
而怎么去行動,如何獲取,則是我們制定的方法策略。
你的策略可以簡單粗暴,不管三七二十一,擼起袖子就是干,那么,不送,請不必再繼續看下去了。
我們也可以考慮周全,來應對各種情境,從而更優的獲取到想要的東西。
那么,我們具體有哪些策略呢?
伯克希爾·哈撒韋來說,它的長期大額投資業績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出色的。但是讓伯克希爾在這一個十年中賺到許多錢的方法,在下一個十年未必還能那么管用,所以沃倫·巴菲特不得不成為一部不斷學習的機器。
如何做到像巴菲特那樣終身學習呢?
答案就是興趣!
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做得很出色,那么必須對它有強烈的興趣。你也許可以通過強迫自己把許多事情做得相當好,但卻無法將沒有強烈興趣的事情做得非常出色。
一旦你滿足了現有的期待之后,你就不會進一步,就會呆在舒適區里循環,更別提將事情完善的更好。
以興趣為驅動力,我們才能對生活保持好奇和熱情,才能持續提供動力向前。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曾經說過一句很正確的話,他說只有當人類“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后,人類社會才能快速地發展。他指的是人均GDP的巨大增長和其他許多我們今天已經習以為常的好東西。人類社會在幾百年前才出現了大發展,在那之前,每個世紀的發展幾乎等于零。人類社會只有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后才能發展,同樣的道理,你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后才能進步。
學習的方法是什么?
很多人就是堅持不了,很多人總是發牢騷說那樣的生活太累,何必呢,很多人總是碌碌無為! 他們不知道學習方法,他們不知道學習是沒有限制的。
你一天寫一篇文章,一天學一點python編程,別人看著累,覺得無趣,是因為它們不想走出舒適區。殊不知,對一些勇于走出舒適區的人,下班學習,休假寫作都是一種休息。
在你意識里,休息是什么?有趣又是什么?
其實,這些只是你眼界狹隘的定義,是你對自己的一種限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對自己的限制又怎么可以毫不猶豫的去評判他人?
這個行為是潛意識的,心理學叫做移情。說白了,就是你對他人越界了。這個感受和評判,無任何意義,只是安慰下自己那空洞已久的心罷了。
說白了,方法很簡單,就是量變到達一定程度以后就有質變,就會迎來上升的拐點,而量變的積累過程是快樂的,并不需要休息,或者換口味等等,它是一個持續性行為,連續的。
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會站出來說,如果像你說的這樣,那么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我一定是對的,加上我用興趣做推動,連續的去做,那么這個事情一定就是可以實現的?
可我們知道,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觀限制。比如,人可以跳離地面,但是不能擺脫重力限制,我們主觀意識改變不了這個事實。所以,別以為對自己有利的就是對整個社會有利的,也別認為自己相信的就是正確的,也別根據這種自我中心的潛意識傾向來為自己愚蠢或邪惡的行為辯解,那是一種可怕的思考方式。
而這種思考方式對應的就是 極端的意識形態。它很容易讓人們喪失理智,對我們的寶貴頭腦是極大的危險,如大漩渦把你牢牢吸住,無法擺脫。
有時候它往往是潛意識的,所有人都難免受其影響。你們認為“自我”有資格去做它想做的事情,例如,透支收入來滿足它的需求,那有什么不好呢?嗯,從前有一個人,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可是他大部分時間過得非常悲慘,原因之一就是他總是透支他的收入。那位作曲家叫做莫扎特。連莫扎特都無法擺脫這種愚蠢行為的毒害,我覺得去嘗試它是很愚蠢的。
同樣,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憐都是災難性的思想狀態。過度自憐可以讓人近乎偏執,偏執是最難逆轉的東西之一。
這里似乎有個矛盾, 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又要避免極端,還要遵從規律限制。或者說很多時候我們的自我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都受到權威人物的控制,尤其是那些為我們提供回報的權威人物。
這時候又有人要問了,我到底是自我的還是受限的,我就是受不了,受限于他人太難受了!
這個時候怎么辦呢?
富蘭克林說過:“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道理。”這句睿智的箴言引導人們在生活中掌握一個重要而簡單的道理:利益是衡量的一切標準。
我忍受的利和弊,一比較,小孩都懂做出選擇了。想要獲得,卻不付出代價成本,怎么可能有這么好的事。
有人又說了,如果我追求的東西離我太我了,我配不上它,那怎么辦?
那就讓自己先配的上它!這個過程是你必須付出的成本。
少年,加油吧,阿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