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Bemy,不要搬動那個鏡子,如果碎了,會劃傷你。
Bemy:(繼續晃)
我稍微提醒了一下:bemy爸爸,你試著表達你的需求。
爸爸:Bemy,不要搬動那個鏡子,很危險,爸爸擔心碎了會砸到你。
Bemy(楞了一下)跑過來爸爸身邊,跟爸爸確認。
“嗯,危險”
“是的,爸爸擔心你會受傷”
。。。。。。跑走了。
沒什么沖突。這幾天的覺察讓我更精準的看到了一個點,要求與需求的區別,適用于任何關系。
請感覺一下,下面兩句話:
1.? ? ? 老公,晚上回來吃飯吧-----要求
2.? ? ? 老公,我希望咱們全家可以晚上一起吃飯。----需求
1.? ? ? Bemy,不要動那個,會撒一地。
2.? ? ? Bemy,媽媽希望你不要動那個,擔心會撒一地,媽媽收拾起來會很麻煩。
總結:
l? 我們都知道,建立良性的關系,有很多規律,原則,比如信任、真誠、尊重、輕松……依然還要說回“以終為始”這個話題,因為沒有方向,所以我們經常做著相反的事。
當你要求對方的時候,他感受到的是緊張和壓力,而且這明顯是侵犯了對方的界限,代替他做決定,并沒有尊重他。
當你真實表達需求的時候,你對自己的需求負責了,而對方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選擇權還在他手里,相信他會做出當下最恰當的決定,而不一定是你希望的。。。
l?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對方可能會如你所愿,也可能不如你所愿。你要知道,這都是可能的結果,但因為你們對彼此的允許,借此你們觸碰到了彼此的真實,孩子也了解你真實的想法、擔心、或者顧慮。
l? 請你如其所是,不必如我所愿。
也許你愿意滿足我,也許你不愿意滿足我,但是每個人都能做真實的自己,才是更寶貴的支持,彼此獨立又彼此互賴。
關系,不是最后你成了我,我成了你,我們不必成為相同的人,這種共生是糾纏。
而是,你還是你,我還是我,我們尊重差異,又能相融相通。
原來這才是愛的真相,愛不在糾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