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紅河

有句話說:“一個城市最有味道的地方,是農貿市場?!睕]錯,農貿市場就是餐桌的縮影,酸甜麻辣,咸淡苦都可以在此找到注腳。民族的特色與交融亦可在此找到對應。每個人的胃口和食物偏好可以從他的菜籃子中找到印證。

在紅河的農貿市場你會看到很多花——攀枝花、玉合花、石榴花、芭蕉花、鞭炮花、鼠皮花、柴花(長在木柴上的寄生植物的花)、苦菜花、香花、苦刺花……你沒有看錯,他們這時候沒有在枝頭,它們要去餐桌。據說有人全以花為食材,烹制了一桌30種花的花宴,夠誘惑人的吧。到這兒你不得不感嘆自己的知識太少了,不來這里的你只能感嘆自己沒有口福。

你還會看到很多野菜——野生擇耳根(也叫魚腥草)、苦槐菜、水芹菜、苦馬菜、苦菜、蕨菜、臭菜(用來煎雞蛋)、甜菜、木果菜、細芽菜、皂角葉……他們長在田邊地角的時候或許你見過他們,但是你沒有想到的是經過紅河人民的烹飪方法之后,他們也可以華麗轉身登上人們的餐桌,贏來贊嘆的眼光。

你還會看到很多的蟲子——蜂蛹、竹蛆、臭屁蟲(長在荔枝樹上的一種蟲)、知了、螞蚱……這些你覺得有點奇怪的東西,經過油一炸,立馬變成了他們餐盤里的家常菜。也許你會因為害怕而第一口不敢咬下去,但是你勇敢的嘗試了第一口之后你就不會拒絕第二口。

還有你會看到很多的豆腐,有一小塊一小塊的,一塊錢可以買十二塊;還有一長條一長條的,兩塊錢買一條。還有一種是用一種特殊工藝制作的包漿豆腐,外表看不出特別,但經過炭火的炙烤,那就是另一種味道。

紅河的米線是用紅米制作的干米線,比其它地方的要細,吃起來比較有嚼勁。卷粉則是白米七十二變之后的翩翩身影。天氣熱的時候,將之切成自己喜歡的形狀加上特制的佐料,那一份辣爽,那一份細滑,那是闊別家鄉多年的游子心底最深的眷戀。

全世界的大飯店應該都是一樣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裝修,細心周到的服務,精細考究的菜肴,但是紅河最有味道的吃處不在飯店里, 而是小巷里的只有2個炕架一個煤氣灶幾乎沒有任何裝修的小豆腐攤里。這樣的地方有時候被叫做“蒼蠅館子”,因它的接地氣而散發出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在紅河的街頭路尾你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

我喜歡那小巷,有青石板鋪就的斑駁臺階,還有民國時代留下來的窄窄僅容一人通過的小門。店主是兩個四十歲多歲的女子,一個負責為客人們炒飯,拌涼卷粉涼米線,一個則負責為顧客烤豆腐。來吃飯的多是忙不得做飯的上班族和外地來的觀光客。吃的東西也很簡單,就是烤新鮮豆腐,烤臭豆腐,烤包漿豆腐,烤石屏豆腐。如果要說有特別可能就是那蘸水了吧:新鮮小米辣加蒜油加醬油,還有就是鹽、味精、花椒等。還有另外一種烤味也很有特色,那是紅河本地產的小洋芋。這種洋芋最大的就鴿子蛋大,小的像玻璃彈珠那般,先水煮之后,剝皮,放在烤架上只需片刻,就可以嘗到和大土豆不一樣的美味了。

我喜歡那種熱鬧的氛圍,客人們圍坐在炕架旁邊,等著冒著茲茲熱氣烤熟的豆腐放在裝著蘸水的小碟子里,當豆腐和唇齒相遇的時刻,是辣,是燙,也是香,更是自己味蕾品嘗生活的味道。人多起來的時候,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的人都會主動挪一挪,讓新來的人坐下。有時候店主忙不過來,顧客們也不介意的就客串起了店主的角色,自己放佐料,制作蘸水,自己翻烤著炕架上的豆腐。

我喜歡那種交流的感覺,一邊品嘗著豆腐的味道 ,一邊天南海北的侃著大山。有時候三五個朋友聚在一起也喜歡來這里吃吃烤豆腐,拌一碗涼卷粉,就著本地特釀的燜鍋酒,聊著生活。時間就在此起彼伏的翻豆腐的動作里化作了溫暖的記憶。

建在山頂的小城紅河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驛站。當年走馬幫,走鹽幫的人到了這里都要歇歇腳,打個尖,墊一下肚子,然后繼續趕路,于是這種簡單不費時間的吃法就流傳了下來。喜歡用豆腐來做烤料也是因為豆腐不容易壞,即使壞了也別有風味。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是因為挨著盛產豆腐的石屏和建水,所以烤豆腐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味道也越來越好。

總覺得自己的文字很拙劣,描述不出紅河的味道。如果你想要在文字之外,品嘗到他的味道,那就出發吧,我在這兒等你?。?014年3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