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免俗的我們最終也還是組了個團走進電影院看了這部網上宣傳的爆燃五一的文藝青春片,然而看完之后感覺并沒有想象中或者網上說的那般催淚,也許可能是各自的情感不夠細膩又不夠豐富,又或者各自彼此都已和曾經好好的道過別了,從前已結束,后來也就沒有所謂的遺憾了。
觀影出來我們不約而同的感受好像都是看到前面一個小時左右就已經不想看了,可還是耐著性子看完了,因為我們都想看看網友說的最煽情落淚的林爸爸的那封信和后來花絮的大合唱,權當是不負手中這張54塊的電影票。畢竟不負此生很難,對得起這筆開銷就已經是很好了。
方小曉,林見清,兩個同在北京的老鄉,初見彼此,一個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一個已是社會人的北漂;一個為了夢想,一個為了生存;一個為了走出窮山溝,一個為了嫁個北京人。兩條本該永遠平行的直線卻因一場回鄉的旅途而航跡交錯。
方小曉一定是林見清用心愛上的第一個女孩,所以他不允許別人說她一丁點壞話;所以他才會省吃儉用拿出人生的第一大筆錢買下一套房子;所以他才會對她念念不忘那么久;所以他才會迷失在了這段他一直惦記的后來不負曾經的愛情里……
年輕時的愛情總是令人盲目和沖動,記得他們第一次爭吵是在老家回北京的租的車里,小曉說你要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想要什么你就要什么。現實的打擊和冷嘲熱諷讓見清早已忘記了當初的豪言壯語和最初的夢想,在陰暗潮濕的地下室和舉目無親的北京城里,支撐著他活下去的只有小曉那個可憐的“夢想”:在北京有套自己的房子,有個自己的家。
創業失敗之后,賣過盜版光碟,做過游戲公司客服、送過快遞,蹲過拘留所。遍嘗人情冷暖、生活艱辛的見清終于懂得了什么叫做最大的遺憾是在他年輕時最無能為力的時候卻遇到了一個想要對她好,照顧她一輩子的女孩。所以追到地鐵里,他至始至終都沒上去,因為他知道他的愛太蒼白太無力了。就如同后來小曉對見清說的:我不在乎。我想小曉以前不在乎見清一窮二白是因為她相信憑兩個人的努力可以奮斗得到他們的夢想,后來的不在乎是因為只要身邊的他是見清,其他的都已無所謂了。可惜見清永遠都沒懂。
故事到這,從前已落幕。
再見時,物是人已非。
后來小曉答應陪見清回家,見清生氣跑出來小曉追出來兩人發生最后一次爭吵時見清對小曉說說:我真搞不懂你想要什么,小曉回應:你從來沒懂過我。是啊,彼時初見,見清懂的是未來的小曉,此時再見,見清看到的是從前的小曉。后來的見清最終活成了當初小曉想要的樣子,卻不知道現在的小曉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小曉了。
最后回北京的車上,見清問小曉:你愛過我嗎?小曉反問一句:你愛過我嗎?隨后兩人相視無言,低頭垂笑。我想,曾經在他們住在北京地下室最落魄的那段日子里,他們一定是深愛過對方的。并且為了對方愿意付出一切的。只是在后來的時光里,他們的心越走越遠。愛過彼此,珍惜過彼此的緣分,已算不負對方了,又何必強求各自的余生追憶彼此的往昔。
生活和命運總是如此喜愛捉弄相愛的人,或許不夠深愛,也許不夠徹底。小曉說,如果當時你上了地鐵,這輩子我就跟定你了;見清說,如果那時你沒有跟我分手呢?如果我們一起堅持到最后呢?如果我當時足夠有錢,我們住進一個有大沙發的大房子呢?如果當時我們就是不管不顧結婚了呢?如果我們當時沒有去北京呢?
世間事,最不可能的就是如果。就像后來小曉回應說的一樣:如果沒如果,也一如見清所說,后來也就沒后來了。
春去秋來,有椿無湫,縱使前緣深重也終究春秋相隔。
整部影片最有趣的莫過于鏡頭色彩的運用,黑白鏡頭的播放對應的正好是見清的伊恩永遠愛著凱莉的電腦游戲故事。所幸最后伊恩(見清)找著了凱莉(小曉),彼此給了一個擁抱正式說出了那句最后的再見,于是見清的世界有了顏色。而當凱莉(小曉)在看到林父那封信后,她也終于明白了自己在見清的心里并不是沒有分量,至少是她讓見清變得更好,她也應該是放下了對見清的最后一絲執念和最后一點幻想,于是,她的世界也開始有了顏色。
最后我在想,導演以自己的故事為藍本拍出的這部電影,除了懷舊和追戀過往之外,更多的應該是讓你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所以無論電影院坐在你旁邊的是前任也好,現任也罷,哪怕電影結束后你哭得稀里嘩啦,都請你相信:
往昔雖美好,皆是逝去情;現在或未來,愿你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