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朋友一直推薦《驢得水》這部電影,但當時并沒有很感興趣,可能名字并不是很吸引我。這次是因為網絡不好,而之前幫同學下過電影剛好有留存,就打開觀看了。
一直以為《驢得水》是圍繞驢來講的,原來并不是,而是由驢引發的。
一群不安分的大學老師想要為農村教育做貢獻,奈何偏遠山區的環境太差,水都在二三十里外。只能靠驢來拉,教育部不肯出資,所以就編了名字叫呂得水來占用資源養驢和修整學校。直到教育部派來特派員來視察工作,而特派員這次是專門來考察呂得水老師的,校長無奈之下讓恰巧來修東西的銅匠假扮,連夜突擊培訓。當驢得水變成了呂得水老師,所引發的一系列矛盾與沖突。
向往自由的一曼
當裴魁山向一曼表白,建議一曼去西南聯大當助教時,她立馬拒絕,表示自己想活的自在點,想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可是卻被世人用道德的枷鎖所牽絆。裴魁山的辱罵,銅匠的報復,令她精神失常,最后開槍自殺。一曼其實只想要自由。
校長的“理想”
校長的理想是讓農村的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用了一種做事的方式。他讓銅匠來頂替謊報的呂得水老師,默許一曼來“說服”銅匠,讓一曼違心地承認,好讓銅匠老婆趕緊走,最后求女兒佳佳來假扮銅匠的未婚妻。一切的一切,都在為校長自己的理想。電影中,校長常說,做大事者不拘小節。但有時小節都不顧,大事也難成。
裴魁山的虛偽
當裴魁山向一曼表白時說他懂她時到最后辱罵她,這是他的本性暴露,求而不得,只能毀滅,和銅匠最后的報復是一樣的性質。電影中兩人都穿過貂皮大衣,暗示著兩人是一類人。
憤青如周鐵男,天真如佳佳
電影中的周鐵男是個憤青,對什么都看不慣,對什么事都要出頭。最后在面對強權的時候發現,只有熱血是不行,還需有頭腦,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電影中定義佳佳還是個學生,當驢棚著火不讓救時,她的反應是揭穿自己父親的謊言。當最后特派員利用強權和陰謀來騙取美國人的資助金時,她想到的也是寫電報揭發。然而天真單純的佳佳并不知道事情的復雜性。
最后
電影的最后,出現了和開頭差不多的場景 校長和裴魁山,周鐵男在聚氣的時候,發現少吃了張一曼,而這時槍聲響了,一切都結束了。只剩下了做好的四套新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