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老太養了一群雞,有二三十只。
傍晚,她捯著小腳,撒一把谷子在院子當心,“咕咕咕”地喚著,那些雞們便從墻根和草垛根,伸著頭,撒著歡沖過來,擠擠挨挨地搶著啄食。她瞇著眼笑了:“不要搶,不要搶,還有呢。”又撒了一把。
太陽就要落了,余暉把一切都鍍了層金光。連老太太的白發上也有一圈黃暈的光。
雞們吃飽了,心滿意足地一個個鉆進了雞圈。老太太關好雞圈門,又在雞圈門外抵了塊斷磚。她關好籬笆墻院門,又拿了把破鐵锨從門后抵緊了,這才返回鍋屋。
鍋里是酸菜拌小面疙瘩,在喂雞前就燒好了的,現在正好吃。吃了兩小碗,鍋里還剩一些,卻怎么也吃不下了。
“唉,這死老頭子,他老早走了去享福了,給我一個人丟下來。燒一口飯還是吃不了。”
2
周老太不識數兒。
她每天都是早上數她那些雞子。
天剛蒙蒙亮,她就起來了。其實雞叫頭遍的時候,她就醒了——人老了,覺少。“唉,要是老頭子沒走,還能講講話。”
她搬只小板凳坐在雞圈門前,拿開斷磚,把擋雞圈門的木板挪開夠擠出一只雞的縫隙,開始數她的雞了。
“一對,一對,又一對……”最后,只數到一只。“咦,怎么少一只?”拿棍子往雞圈里捅捅,里面沒動靜。再捅捅,還沒有。
“該死的賊兒,焦尾巴的賊呀——你偷我雞去吃,爛你的嘴!爛你的腸!……”
“我這雞都有數的,都是成雙的,今天一數,有個單頭子了。哪個雷劈的,你要是吃了我的雞子,就爛肚腸子!”
“……”
周老太在院子外面越罵越氣。越氣越罵。一直罵到小半晌。
3
其實偷她雞的不是旁人,算起來,還應該喊她奶奶呢,是周老漢沒出五服的侄孫。
這人叫猴子。因為小時候生得瘦,據說落地才四斤重,跟瘦猴似的。他大說,唉,怎么生了這么個猴子!就得名兒了。
猴子一直也沒長胖過,小時候是小猴子,長大是大猴子。猴子腦子倒是夠機靈,但不學好。受他媽影響,從小就喜歡拿人家東西。大概六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從他家屋山頭的一塊別人家自留地里摘了只大冬瓜。冬瓜足有二三十斤,他搬不動,就撅著屁股往家里滾。正好冬瓜的主人也到地里呢,見他從她家地里滾冬瓜,想向他要回冬瓜,他竟不理不睬的,還是撅著屁股往家里滾。因他還是個孩子,沒辦法,那冬瓜主人就幫著他把冬瓜搬到他家,切開來,一家一半。
如今,近四十歲的人了,小偷小摸的毛病還沒改。
那天,周老太罵的時候,他端著稀飯碗,夾根蘿卜干,在門口一邊喝一邊聽。
“成雙成對。好,今晚上就叫它成對了。”他盤算道。
晚上,他又翻過周老太家的矮墻,從雞窩里摸走了一只雞。
4
第二天,老太太一數,成雙成對。
“你看這賊兒,要不罵他,他能把雞給送回來嗎!”老太太高興地跟鄰居說。
后來,那猴兒又陸續偷走了兩對。
周老太終于發現了——她的大蘆花雞不見了!小黑母雞也不見了!
“焦尾巴的賊呀,你作死了么?你偷我孤老婆子的雞呀,你給我雞偷去了,我還上哪去賣雞蛋,打油稱鹽哪!你焦尾巴的賊……”老太太罵著罵著竟氣哭了。
有鄰人勸說,不要氣了,你就權當給自家的小輩吃了。你也不想想,這莊上誰能偷你家的雞?
5
第二天早晨。
“一對,一對,又一對……”周老太又在數雞了。
咦,蘆花雞從雞窩里出來了!
小黑母雞也出來了!
都成雙成對,沒有單頭子!
周老太高興壞了。心想,這個瘦猴兒,心還沒壞透呀。
原來,那天是星期六,猴子在鎮上中學寄宿的閨女回來了。她早上起來在門口刷牙,聽到周老太的罵聲,看到鍋屋飯桌腿下蛇皮袋里的雞,全明白了——她大頭天晚上騎車去學校接她的時候說,丫頭,明天殺雞燒給你吃。
“大,如果今晚不你把這雞給送回去,我下星期不回家了!以后都不回家了!”她帶著哭腔說。
6
后來,周老太家的雞一直都成雙成對的。
沒丟過一只。也沒丟過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