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必須性感,旗袍加身,優雅到死



每季整理衣櫥時,衣服一袋袋地扔,唯獨舍不得那件旗袍。這個人們心中的老東西,即使已經成了壓箱底的古董,散發著霉菌與樟腦丸勢均力敵的味道,它也始終伴隨著我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溫暖著我心底最柔軟的記憶。

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旗袍,也是媽媽送給我的第N件具有儀式感的禮服。

撥開記憶迷霧,N年前和媽媽一起游走蘇州旗袍街的場景歷歷在目。數量眾多的旗袍店藏身在平江路的街頭巷尾中,隨手推開一扇門,都仿佛穿越到民國,目之所及各式各樣的旗袍,靜默成詩。

我在一堆繁花似錦里亂了陣腳,對每一件都種草,最后還是我媽幫我挑了一件最輕盈活潑的。穿上旗袍的那一刻,整個人如有神助,身體形態在旗袍的襯托下凹凸有致。那年我20出頭,旗袍對于20歲的聒噪女孩,有一種瞬間可以讓她安靜下來的魔力。


(為了配圖,請允許我上一張自己的照片,要是長針眼了概不負責哦)


旗袍的花樣年華


旗袍,本意為旗人之袍。作為中國女性國服,雖然定義和時間至今還存有爭議,但只要著于身,它便能婉約勾勒出東方女性的身體曲線,將一份含蓄的性感表達淋漓盡致。



我對旗袍最初的概念大多來自張愛玲。張氏小說中,出鏡率最高的道具就是旗袍。她曾寫道:“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那是因為北伐前期,爭取平等的女人們,最先的革命就是剪短頭發,穿上男人的袍子。所以初期的旗袍完全是“性冷淡”輪廓。


穿旗袍的張愛玲


張愛玲手繪的時裝圖

到了三十年代以后,旗袍被重新定義。削減了腰身,放低了領口,寬大的喇叭袖漸漸縮短收窄,裙擺的開衩不斷上升,裙身里的鼓鼓囊囊的棉褲被換成了薄如蟬翼的絲襪。被禁錮了幾千年的身體,驟然蘇醒。電影《色·戒》中扮演王佳芝的湯唯件件旗袍都高開衩至臀,既符合其貴婦身份,又極富挑逗之意。


《色戒》王佳芝


可以說,民國時期是旗袍的最好時代。那時確實有這樣一群姑娘,難以分辨到底是她們為旗袍而生,還是旗袍為她們而生,張愛玲、林徽因、陸小曼、孟小冬、宋氏三姐妹、夏夢……這些才情不輸男子的新女性把旗袍穿成了時代的標簽,成就旗袍一生美麗的傳奇故事。

宋氏三姐妹


一些西方人士曾把身著旗袍、典雅嫻淑的中國女性稱為“東方的維納斯”。

如果你真正用心接觸旗袍,你會驚嘆于一件看似簡單的衣裳,居然有那么多講究。

三、四十年代,光旗袍的花色面料就各式各樣,水墨,花間,落櫻,若蘭......而鑲、滾、嵌、蕩、盤、繡、貼則是旗袍常用的幾種裝飾法。旗袍最值得一提的是旁開叉。在西方,服裝的叉開在前后,使走路有余量。而中國旗袍卻在側面開叉,女子緩緩一走,葫蘆型線條,搖曳生風,往側一看,一截小腿亭亭,一灣小腳踝戚戚,走起路來體態婀娜,連西方時裝史學家都稱旗袍的開叉是“動人的一瞥”!



走出國門的旗袍精神


旗袍,不僅作為一類服裝存在,更成為了當代國內外時裝設計師的許多作品的靈感源泉。從幾十年前在設計中“謹小慎微”地借鑒中國元素到近十幾年來中式旗袍被大張旗鼓地“西式改良”—— 西方設計師們從不掩飾自己對神秘東方的向往。

高級女裝設計師DIOR,也推出過一系列中國味十足的禮服。其中兩款明顯受到旗袍廓形的影響。


活躍于60-70年代的皮爾·卡丹,也是一位崇尚旗袍的世界級服裝設計大師。他曾說:“在我的晚裝設計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的旗袍。”此外,日本的三宅一生,意大利的Valentino,也都嘗試過旗袍的造型。


說了那么多,并不是讓大家穿越過去做一個古人。恰恰相反,我們想讓旗袍走出歷史,走進現代,讓它成為現代女性的一種穿衣風格,或者說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你也喜歡旗袍,可以來集采定制,我們的設計師會為你量身打造適合你的旗袍。在這個成衣泛濫的年代,集采的設計師愿意像唐吉坷德一樣,以近乎執拗的堅持,傳遞著一針一線的溫暖,為你縫制專屬你的風華絕代。


集采定制旗袍

集采開業當天的旗袍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