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相處,應當始終是一種游離的狀態,一味拉近會像橡皮筋一樣要么反彈更遠,要么直接拉斷。
<一>
我認識小丁的時候,她還在跟男友異地戀。那時候,小丁住我隔壁的宿舍。每天晚上,我都會在樓道走廊碰到煲電話粥的她。從笑語盈盈到后來的沉默回應再到最后,就沒有最后了。問起原因,小丁說有些累,但不只是因為異地戀。
他們是高中在一起的,男生成績比小丁差很多,兩人考到了不同的大學。男生原本就是很粘人的那種。在一起的時候,他會記得所有的或大或小的紀念日,小丁也說跟他在一起時時刻刻都能有種被寵著的安全感。異地之后,男友說微信聊天太冰冷了,他要聽到小丁的聲音,才會心安。于是,他們定好每晚十點通電話。通話次數多了,小丁覺得他太過粘人了,就提議一周通兩次,可是男友說“還不是因為在乎你?不然我才懶的天天打電話呢!”不歡而散,這是第一次。
如果微信沒及時回復,男友就開始電話轟炸。明天要考試了,即使心急如焚怕趕不上復習,卻還是要聽完男友慷慨淋漓的趣聞趣事。生活沒有新鮮事的時候,電話兩頭就只有沉默,第一次沉默是默契,第二次就成了尷尬。男友的愛排山倒海一樣地壓著小丁,所有的私人空間幾乎都被遠方的牽掛填滿了,小丁的大學生活,被無形牢籠囚禁著。每做一件事之前,都要仔細考慮會不會有些對不起男友,冷落男友。“還不是因為愛你在乎你啊!”小丁每每想到這句話總覺得心有所愧,所以也一直遷就男友。但她也知道,這種遷就是以自由為代價。
可是在愛情里,遷就并不是地久天長的解藥,溺愛在哪兒都該有分有寸。直到最后,小丁終究還是承受不住了。大學的前兩年,她的所有的自由幾乎都花在了這場美好也心累的戀愛上,如果說這場戀愛曾經給她帶來過什么的話,大概就是收到遠方寄來零食、禮物的時候,單身舍友們羨慕的目光了吧!
<二>
我有個女性朋友名字里有“迅”字,而且性格比較男孩子氣,大家都管她叫“迅哥兒”,經常跟一個長得還不錯的男生在一起,大家都以為是她男朋友,迅哥兒搖搖頭,說只是“閨蜜”。
有次在街上偶遇,就一起聊了會兒。聊到她那個男閨蜜,迅哥兒說已經不聯系了。“他是那種特別細心的人,細心到會注意你的一舉一動。我是交朋友的,又不是找臺監控器。我曾經提過讓他一個大男生心放寬一點,不要老那么細致,像個女生一樣。可是他總是說,你是我好朋友,我關心你呀!我煩他的一點不是這個,而是他這樣無休止的綁架我的自由,卻被誤以為是對我的關心,我也很無奈。
他會頻繁地跟你確認“迅哥兒,我是不是你最好的朋友?”我也知道,他是很在乎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他認為一個人只能有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怕我有了其他朋友,有了男朋友,有了另一個世界之后會弱化他,他恐懼,害怕被拋棄,就是沒來由地害怕,居安思危有些走火入魔,隔三差五地問相同的問題,還非要得到肯定的回答,怎么說呢?我覺得有些幼稚,兩個人怎么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存空間和人際交往圈呢,而且朋友之間整天矯情就太沒意思了!
我說以前大家都知道他對你非常用心,都還預測你們會在一起!迅哥兒說,像他這樣安全感系數為負的人,我也想不出什么辦法去幫他,還是讓美少女戰士來拯救他吧!
在心理學上,對他人過于依賴,缺乏安全感屬于焦慮型社會依戀。這樣的人往往會把愛變成一種捆綁,他傾盡全部心思卻適得其反,讓人覺得被束縛、被占據,覺得煩。沒有誰天生有義務要被你纏著,于人于己,清醒倒不如難得糊涂。你的恐懼或許也正在變成別人的困擾。反思一下,你是不是焦慮型依戀患者?
他想拉近兩人的距離,卻因為太過親近而讓人想要離開。他無惡意,也足夠善良,甚至還會用心到讓人感動,可是也正是他的善良和用心,會讓人不忍揮手而去,不愿做那個無情的人。這更是一個大寫的尷尬,而當尷尬成為兩個人之間常態的時候,基本這段關系也就無疾而終了。
兩個人相處,應當始終是一種游離的狀態,一味拉近會像橡皮筋一樣要么反彈更遠,要么直接拉斷。無論哪個結果,都不是雙方最初的期許。兩棵小草要光合作用尚且需要一定的距離來獲得足夠的光照,人何以堪!能成為各自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定是有天大的緣分,如果相聚之后又漸行漸遠,豈不更讓人心寒。
尷尬是一份感情中的紅燈狀態,如果你讓人覺得無趣,甚至覺得煩,那就好好充實下自己,整理下心緒再出發吧!給彼此留下些時間空間去補填尷尬的大窟窿,下次再見一定會是個更好的你。
別讓你的關心變成一種捆綁,交往中給別人留下足夠可以翻跟斗的空間,才能維持一份長久的感情,愛情友情皆是如此。
別讓你的關心,成為彼此分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