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云即景

回北碚閑居幾日,約為縉云山一游。雖是故地重游,仍欣然驅車前往。

縉云山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嘉陵江溫塘峽畔,古名巴山。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地處東經106°17′-106°24′,北29°41′-29°52′,是7000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

景區現有獅子、香爐、日照、猿嘯、夕照、蓮花、玉尖、寶塔、聚云九峰。其中玉尖峰最高,海拔1050米。



車行至溫塘峽,只見兩岸如刀削斧劈,峭然而立。嶙峋怪石,森然突兀,累加重疊,旁逸斜出,其形萬狀。山下水勢平緩,漾漾一波。陽光拂照,鱗波閃耀,一時浮光掠金,一碧璨然。

圖片發自簡書App


車至縉云寺山門。山門前有一晚唐石壁照。壁山有一青獅、白象浮雕。浮雕線條古樸雅致,造像稚拙在形,頗具晚唐遺風。

山門乃一石坊,建于明代。石坊礎潤苔覆,飛檐柱礎,上刻有佛家造像及各種造像,皆栩栩靈動,宛若如生。上書"迦葉道場",筆力敦厚,圓潤莊嚴殊勝。坊前兩旁各立一石獅,皆低吼砥足,怒目而視,鬃毛高聳,一時仿若吼聲嘯谷,山鳴谷應,似在守護佛法莊嚴。

拾級而上,臺階經人們的足踏磨損而顯傾斜,青苔覆于其上,更顯出歲月輪回的滄桑。兩旁林木參天,濃蔭蔽日,更顯出清幽肅穆。

臺階盡處是前殿。前殿沒有四大護法猙獰的面容,迎接我們的是袒腹露胸的彌勒。彌勒笑意盈盈,慈眉善目,大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之勢,一時煩情愁緒,皆煙消云散,身心靜朗。

過了前殿,乃入正殿。正殿前兩旁各立一碑坊,碑上文字駁落已不可考,只有滿目歲月風雨侵蝕的印跡。跨過門檻,釋迦微笑,佛祖拈花,于是雙手合十,心中默念:"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起身而立,徐行于青石庭院,耳中沒有梵音陣陣,眼前沒有煙火繚繞,好一處清幽潔靜之所在。

縉云寺始建于南宋元景元年,即公元423年。距今約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一定經歷過香火鼎盛,然而這深山古剎,最終歸于平靜。或許,這才是佛家真正的修行。

出了縉云寺,往獅子峰去。一路佳木參天,茂竹修樟,棧道廊回,峰回路轉,加之蟬鳴聲聲,此起彼伏,若不是它們的提醒,真會忘了這是暑熱的季節。

一路前行,山風拂面,綠意滿目,獅子峰快到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抬頭仰望,峰在山巔,拾級而上,見有石墻,城垣上生石苔,石頭經風露雨,霜霰冰雹,已斑駁剝離。已是氣喘吁吁,扯著鐵索,過石門洞,獅子峰到了!

獅子峰山石裸露,突兀嵯峨。自山下仰望,如雄獅俯臥峻嶺,故名"獅子峰"。峰上有太虛臺。臺下四面皆方門,門向四方,山光水色,皆有不同。或莽勢如蒼,山青如黛,峰巒如聚;或蒼松勁拔,山風曳樹,松濤陣陣,一時山鳴谷應,氣象萬千;或見彼峰間香爐峰上九層高塔,飛檐斗角,風吹鈴動,掩映于蔥蘢茂樹之間;或見山下江面蜿蜒,層層梯田,農田房舍,高樓錯落,長虹臥波,覽盡人間萬象。

太虛正門,有"獅子峰"三字,筆力遒勁,似是庭堅筆法。碑旁塑一石獅,形象呆滯,未見獅吼谷應之像,乃近人畫蛇添筆之作,頗煞風景,多此一筆!

下獅子峰,左行約一百多米,拾級而上,過一山門,香爐峰便到了。

香爐峰上的九層高塔,因維修而不得入,頗為可惜!仰而視之,飛檐斗拱,其勢如劍,直插蒼穹。若得登頂望遠,則四方之景皆收眼底,焉不會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慨。若是登高望遠,則山川河流,田舍村落,萬千丘壑,豈不盡攬入懷?一時神思恍惚,不能自已。

香爐峰上有一石,遠望狀如香爐,立于懸涯峭壁間,若是雨雪霏霏,山間云霧繚繞,香爐石上宛如香火煙霧逸散,遮天蔽日,此不奇哉?實乃為一絕妙勝景。

遙想香爐峰上,若是薄暮時分,山氣夕佳,晚霞映天,此時倦鳥歸巢,豈不有陶淵明之"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歸還"之意境?待月明星稀,朗月高懸于九層高塔之上,伸手攬月,豈不有"舉杯邀明月"之歡?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然而,這一切終不可得,有些悻悻然!然"山間之明月,與江上之清風,耳得之為聲,目遇之而為色,是自然之無盡藏也。"遇之而幸,不遇又何嘆?釋然!

下山,一路驅車回家,欣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