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照鏡子,唉,眼睛又不負眾望的腫成青蛙。
昨天看完了死亡詩社,一直在想為什么要取名為死亡詩社。在細細想來,劇中有許多細節都與死亡有關。
基丁老師引用梭羅《瓦爾登湖》:
I wa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ove deliberately,
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my life
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nd to teach,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卡梅隆,一個膽小怕事的墻頭草般的形象。他的肉體活著,精神早就賣給了刻板壓抑的生活。他死還是活著,沒有什么區別。
尼爾,一個喜劇愛好者,一個詩人,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死于一支槍。但是影片中引用了梭羅的一句話,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精華。這種死,是向死而生。
但是,如果從生命角度來審視,如果基丁老師沒有沒有鼓勵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尼爾就不會死,他還可以活著,等到考上了哈佛,脫離了父母壓抑的約束還是可以追尋夢想。可是,基丁老師沒有錯,是他讓那群少年變得有血有肉。
第一堂課,基丁向他們表達的是不要被傳統,刻板權威束縛的精神。
第二堂課,他告訴少年們要用不同的眼光觀察世界,不要滿足于現狀。
第三堂課是由于查理的沖動使得死亡詩社差點暴露后他說的,理想永遠不要和現實抵觸,否則最終你會一敗涂地。那么,基丁老師何嘗又不是在用自己的理想和現實做賭注么?在如此刻板壓抑的貴族學校,想要讓他們變得自由是不可能的。
但是,基丁老師仍然是偉大的。他曾經也畢業于這個學校,也稱他為地獄,那么他以此方式教書,想是有備而來。他想要改變現狀,無奈反對力量太強大。
我羨慕那些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醫生,律師這些的確是崇高的目標,足以支持你一生,到詩歌,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我仍然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喜歡英語,而大學專業需要高英語水平。如果我學好了英語,也學好了法學,豈不是多了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