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liupc(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3306265/
最近碰到的幾個現象讓人感慨,有些道理怎么講都講不通。細究原因,其實也并不復雜。無他,不在一個頻道上。
有時候想想也挺沮喪的。明明可以幾句話說清楚的事情,可是真的開口之后,卻總陷入百口莫辯的境界。越是想說明什么,越是難以說明。魯迅先生說: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明理之難,不在于理。難在何以為明。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一旦交流雙方進入互相認同的語境,達成共識不過是舉手之勞。問題在于,大家都能認同的語境是什么?誰能保證這樣的語境一定存在?如何才能進入彼此認同的語境呢?
在當前人類的溝通體系中,建立于學術共同體基礎之上的論文溝通模式,當屬最高效的溝通手段。即便如此,也出現了引起媒體廣泛關注的黃宇錫、小保方晴子和韓春雨這樣一系列學術造假或涉嫌學術造假的現象。究其原因,大量的溝通要解決的是人群之間對同一主題認知不一致的問題。這一過程中存在大量的貝葉斯更新。而在貝葉斯更新的過程中,無論是信號的發送,還是對信號的識別,都有可能出現偏誤。這些偏誤的驗證,不是顯而易見或一目了然的事情。因此,當韓春雨的論文送審之后,我們不可能假設有一位全知全能的神可以在第一時間判定出他的論文的可靠性。由于這種絕對可靠判定的缺失,一部分被利益渠道的造假就必然會出現。于是,激勵理論里面的次優開始成為更現實的選擇。
當我們把目光從學術界轉向政治圈,就會發現,謊言已經深入骨髓的扎根于這個生態系統。美國大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整個大選過程中的多次辯論,從來都沒有把任何一項議題徹底辯明。常見的辯論策略永遠是占理的時候講理,不占理的時候講情,情理都不占的時候把水攪渾。這種情況下,講道理已經不是一個目的,而是退化為手段。于是,真理越辯越明也就成了一個遙遠的傳說了。
再看現實中關于一些話題的討論。例如最近異?;鸨摹吨碌蔚巍贰S捎谛抡е碌乃緳C退出和春節巨大潮汐效應下的節前出行需求暴增以及司機返鄉,大量乘客無法快速叫到車,進而出現了廣泛的大幅度動態調價,一些網友就開始懷念沒有網約車平臺的美好歲月,強調壟斷的平臺傷害了用戶。整個邏輯漏洞百出到不值得一駁,然而文章精準地抓住了大量剛剛習慣打車便捷性和物美價廉的用戶突然再次遭遇到打車難和打車貴的現象時憋屈的心理,快速傳播,引起了大面積缺乏思考的人群的響應和轉發。在此過程中,各種相關角色不斷卷入,立場和利益越來越多被關注,道理本身逐漸邊緣化,討論開始變成烏合之眾的狂歡,政策給用戶帶來的傷害被扣到平臺頭上。一地雞毛的世界里,人群們在下一個熱點話題到來之后開始轉移陣地。遍布網絡的情緒發泄如同隨地的排便,建設性的討論遙不可及。
既然看不到討論的結果,那就這樣吧!
我們把世界留給那些踏踏實實在用行動來推動改變發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