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友最近談了個在國外工作的姑娘,他的父母非常不理解「異國戀」模式究竟是種怎樣的戀愛法,但對他而言,隨時的微信、Facetime讓兩人并沒有那種遙不可及的感覺。互聯網技術給他倆戀愛的溝通帶來了高效率。其實,互聯網,究其本質,解決的就是效率問題。
在大學的《編輯學概論》這門課上,告訴我們編輯一本書的流程是,策劃選題、找作者組稿、收到交付的稿件后三審三校,其中報選題、申請書號等行政事物略去不表,這樣打版付印后,才開始進入圖書的發行階段,這又是一次從新書征訂、總發行、二級批發、再到零售的流程,當然,這已經是《圖書發行學》的內容了。
傳統的出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互聯網可以極大提高他的效率。
1.出版效率
傳統出版中,作者要想把書付梓,需要先完成后,進入可長可短(依你名氣,如果小的可能會落入曾經我那樣的大二實習生手上)的編輯評審稿件環節,等編輯看完給了評審意見后,根據編輯意見進行修改,修改稿件通過后再進入三審三校階段。這樣,從作者的一個點子,到最后到讀者手上,經歷了漫長的流程。而在互聯網思維里,一切都可以「所寫即所得」。對于作者而言,沒有繁瑣的審批審查,不需要書號來給你出版書的權利,沒有反復的修改,你的作品可以「原生態」呈現在讀者面前,甚至,你都不需要完成這個作品,你可以只有一個開頭,就出現在讀者面前。
2.發行效率
而互聯網中的發行效率意味著盡可能杜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要的現在就要」!網上書城減少了層層批銷直接面對用戶,電子書的分發變成可以從出版單位到用戶設備的直接聯通,而博客和自媒體則完全拋棄了出版機構。
3.溝通效率
溝通效率不僅是提高,甚至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作者讀者之間可以高效溝通,讀者可以在作品下留言,甚至決定作品走向;讀者之間可以溝通,在書的評論區、在各種論壇開辟這本書粉絲的討論區;讀者與出版商也可以高效溝通,別忘了,評分系統可以對出版商的銷售量產生很大了影響。當信息的溝通越便利,帶來的是內容產品的優勝劣汰。
在互聯網思維里,高效是目的,也是手段。對于內容出版而言,也許高效只能是一種手段。但不可否認,他帶來某種全新的出版方式,給未來的出版一種新的想象力。
文末扯淡
你以為作者一邊寫一邊出就是效率的極致了嘛(不是么,難道是同步放上作者寫作直播),哈哈哈,告訴你,叫做作者不寫也能出,人人都是出版家。什么?不會寫作?當不了作家!不用怕。把你每天微博、人人、朋友圈,天涯上的評論、貓撲上的冒泡全給你趴下來組成豐富的語料庫,然后,就看我們用算法生成一篇篇帶有你強烈風格的作品吧!ohy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