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只要使用互聯網的人都聽說過這東西,說起這東西,腦子里不由自主的浮現各種美食、風景、自拍等等,這都是朋友圈里好友們習慣于“曬”的東西,中國人如此,老外也亦然。老外Facebook、Twitter上“曬”的那些東西也是咱們中國人也在曬的,就像《港囧》里一句很有名的臺詞說的一樣,“你們每天在朋友圈里秀恩愛曬幸福,各種美食心靈雞湯宗教文化,我每天累的像狗一樣,回到家還要給你們點贊。”的確,朋友圈從某種層面體現了一個人的生活軌跡,如果我們拉大時間的尺度,就會發現朋友圈里總是這些東西,人們日復一日地曬著吃的、用的和玩的,似乎還樂此不疲。
???旅游的時候到了一個景點,總有人喜歡拿著手機或者相機,為了搶占一個拍照的好地方而費盡心思,說到底還是為了拍照發朋友圈,不知不覺中,朋友圈也成了人們炫耀自己的一個工具。曾經我到一個縣城,一家星巴克剛剛落戶這個縣城,我發現里面有不少人在拍星巴克的杯子,以此炫耀自己來過星巴克,還喝過咖啡,我并非“道德綁架”,只是說這種炫耀的方式委實出格了一點,其實自古以來就有“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的說法,“炫耀”也算是劣根性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朋友圈里的“曬”、“秀”不過也是炫耀的變形。
???雖然朋友圈處處充斥著“曬”、“秀”,但是跳出來看,朋友圈的出現,不僅影響了年輕人,更是影響了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像“微信”、“騰訊QQ”、“微博”似乎是新出現的玩意兒,但是隨著“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時代的來臨,我們發現這些社交軟件也并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餐館里拿著手機拍照發朋友圈的人還往往是中年人,在我們以往的經驗中,人過了不惑之年就會“頑固”、“古板”、“抵制新鮮事物”。朋友圈似乎改變了“人往往年齡越大越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這條定律,有時朋友圈里面傳的大事件往往都是我爸媽比我先看到,從這個方面來說,朋友圈的出現也使人們有了更多接受新事物的機會,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
???我以前看到網絡上很多批判社交軟件的文章,對朋友圈一類的東西口誅筆伐,雖然也指出了這類社交平臺的缺點,但是秉著“存在即合理”的觀點,社交平臺的確在信息時代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作為年輕人,大學生,不僅是社交平臺,對于任何事物,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現在有一個詞叫“跟風”,即受了某種鮮明的觀點影響,容易“一邊倒”,年輕人有一腔熱血固然是好事,但是沒有冷靜理性的思考,人和一頭直立行走的熊瞎子又有什么分別呢?
文/徐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