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過去那些事★1、《留一個念想,追憶石溪路過去的美好時光》

? ? ? ? 從小我在玄壇廟轄區的石溪路長大,這是我夢開始的地方。

? ? ? ? 2008年5月,石溪路、野貓溪一帶被規劃整體拆遷,我和街坊鄰居們不得不和故鄉告別,心里十分不舍,都說時光匆匆難以追及,我心不甘。人生如寄,且留下一個懷舊的念想,追憶石溪路過去的美好時光。

? ? ? ?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塵世亦是如此。我心所念,昔日的鄉鄰,你還好嗎?

? ? ? ? 從來不曾忘記,故鄉的淡雅和美麗。忘不了石溪路那條老街,熙熙攘攘記憶猶新。我還記得,石溪路過去有許多店鋪,饅頭稀飯、豆漿油條、酸辣小面、鍋貼小包,還有那天天在石橋邊吆喝叫賣的白糕,以及街上吊腳樓冷酒館里的燒臘,洞子餐廳的籠籠,賴子館香辣的炒菜和千佛寺豆花飯的清香……

? ? ? ? 我心依舊,依然留戀那些熟悉的味道,惦記這些家鄉的味道。

? ? ? ? 繁華似錦的南濱路,順江而建,在兩江匯合處南岸這邊,開了一個口子,路口處,懸掛著一個紀念重慶開埠的明顯標志。順著這個標志往上游走,過去有一條河街叫施家河,是接連去玄壇廟正街的主要通道。


?在施家河,有一棟小樓房我們經常路過,后來才知道,原來這棟小樓就是中國著名武術家李國操以前的舊居。


? ? ? ? 如今的石溪路,完全沒有了過去的模樣,歷史老街在這里消失殆盡,不免升起憑吊的惆悵。諾大一座鐘樓廣場屹立在此,盡管壯哉,行人卻寥寥無幾,讓我們感到有些冷清和陌生。故地重游,往事歷歷在目。遺憾的心情肯定有的,正因為這些遺憾,讓我們感悟過去的樸實無華才是最美的風景,呼吁有關部門在今后的城市建設規劃中,不能沒有歷史文化的傳承與風骨??

? ? ? ? 我心所愿,愿故鄉今后變得更美!追憶過去見過的風景,洗盡鉛華,仍然抹不掉石溪路時隱時現的影子。如果有人問我,你還想石溪路嗎?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想,非常想!

? ? ? ? 圖為以前枯水季節時的江景,每到夏天,輪渡碼頭才會從玄壇廟那邊搬到石溪路這邊來。 供圖:陳其珍

? ? ? ? 過去的石溪路,由于江邊形成碼頭的緣故,到這里來乘坐輪渡的人很多。白天,熙來攘往的人群不斷,行色匆匆。夜晚,有許多船員和力夫涌進街上,把所有的餐館、茶館塞滿,給這條小街增添了不少的樂趣。

? ? ? ? 其實,石溪路離彈子石不遠,每逢長江發大水,彈子石的輪渡就會停運,而在那邊的居民,只好到石溪路這邊來過江。

? ? ? ? 雖說石溪路是一條小街,但在外界看來,它卻有一番別樣的風情。比如石板路、吊腳樓、千佛寺等等都是石溪路的亮點。而這里,還擁有抗戰文化、碼頭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蘊。許多外地人慕名前來,來這里觀光,到寺廟里燒香拜佛。

? ? ? ?石溪路是玄壇廟一個較大的社區。它東起海軍部灣灣,西至江邊街頭,南靠新民坡,北鄰野貓溪,方圓大約有一千多戶居民。社區內,分別有石溪路正街、石溪路后街、石溪路新村、上石溪路、中石溪路和下石溪路等等之稱。

過去的石溪路新村。供圖:陳其珍

? ? ? ? 石溪路新村過去叫海軍部灣灣。據說在抗戰時期,國民黨海軍司令部在此地設立了一個辦事機構和禮堂,海軍部灣灣因此得名。解放后,這所禮堂被改建成一所學校,叫玄壇廟民辦小學,是我的小學母校。

? ? ? ? 文革后,玄壇廟民辦小學小學與玄壇廟中心小學合并,原校地址被閥門廠征用建了新的一車間。

? ? ? ? 去年七月,我們小學同學搞聚會,特意步行到石溪路去懷舊。那天,天空中飄著蒙蒙細雨,我們一行二十多個同學來到小學母校遺址前,久久凝望著五十多年前我們上過學的地方,觸景生情,童年時的回憶像電影一樣,一幕幕浮現在我們眼前,同學們仿佛又回到從前,萬千思緒涌上心頭,激動不已。

? ? ? 圖為石溪路以前的民居,離此處大約200米左右,是野貓溪正街31號。也就是過去的《挺進報》遺址,現在已恢復重建。


挺進報遺址


挺進報遺址以前沒有得到保護,而是被糧食公司作為宿舍分給了職工。


? ? ? ? 所以說,石溪路一帶不僅有佛教文化,碼頭文化和抗戰文化,還有紅色文化的底蘊。

? ? ? ? 過去的石溪路,靠江那邊是青一色的吊腳樓。這些吊腳樓,隨性依山崖峭壁而建,每逢長江漲大水,都要被水淹沒。說來奇怪,吊腳樓泡在水中雖搖搖欲墜卻不倒塌,令人不解,尤其是外地人對它更是稱奇叫絕,難道那些建造吊腳樓的工匠是在世魯班?

? ? ? ? 在石溪路的街頭有一塊巨石,坎上,有一家《望江茶館》。茶館不大、坐位不多,先來的可躺靠涼椅,后到的只能委屈坐板凳。茶館前后有幾棵蒼勁的黃葛樹,在樹下喝茶給人感覺舒服涼爽。抬眼望去,對岸是重慶人的圖騰--朝天門和兩江匯合處的壯觀景象。一艘艘輪船鳴笛從江面駛過,其動感與靜感相融顯得很美,令人大飽眼福。

? ? ? ? 望江茶館是劉永瑤婆婆開的,她有一個孫子叫張老五,學習成績優異,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小時候,我和他常在一起玩耍。

? ? ? ? 前來《望江茶館》喝茶的都是些熟客,其中有一位老夫子特別出眾,他名叫孫三節,念過私塾,大約60多歲。別看他個子矮小,卻偏偏愛穿一身長袍大掛,蓄著標準的山羊胡,顯得非常幽默風趣。

? ? ? ? 以前不講環保,在石溪路街口的外面,有一個渣子堆,這是閥門廠長年在這里出渣自然形成的一個平壩,這個平壩成了街坊鄰居們的觀景臺和聊天的地方。孫老夫子常來這里,給我們講重慶掌故和一些古代的故事。孫老夫子出口成章,故事中的那些人物被他講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街上的十多個老頭和小崽兒,都是他忠實的粉絲。孫老夫子很逗,有一次給我們講了一段“張飛殺岳飛,殺得滿天飛。”的故事,當時把我們麻慘了,過后才回嗬過來,這是哪跟哪呀?張飛和岳飛根本就不是一個朝代的人啊!

? ? ? ? 望江茶館對面有一家冷酒館,每次路過這里,都會聞到濃烈的酒香,店里有兩口大酒缸特別顯眼。來這里喝酒的人多半是體力勞動者,勞累了一天,找個地方坐坐。只見他們整點燒臘,再加一大把花生或瓜子下酒,推杯換盞,劃拳行令好不快活。酒可群飲,亦可獨酌,眾人皆醉我獨醒,是這些喝酒的人最高境界。

? ? ? ? 緊靠酒館的店輔是劉皮匠,整天都在店里埋頭苦干,很少見他笑過。劉皮匠的兒子叫劉三,是我的小學同學。

? ? ? ? 劉皮匠隔壁是肖師傅夫婦開的理發店,這是石溪路的第一個轉彎處。肖師傅的兒子叫肖三娃,是店里的絕對主力。記得那時興用火夾子燙頭發,石溪路街上的文藝青年馮光煌、潘操哥、盧操哥等人,都是這里的常客。什么飛機頭啊,螺旋式啊,還有拿波頭等等發型,肖師傅兩爺子都會熟練操作。看見他們先把火鉗放在爐子上燒,待燒紅后取出,再用一張打濕了的毛巾敷幾下,然后便開始燙頭發。那頭發不斷發出“吱,吱吱”的聲音,一股股輕煙直冒,那種燒糊了的味道好像燒豬皮一樣。看得出來,用火夾子燙過的頭發已經變軟,用水沖洗干凈后,抹上一些潤發的油脂就直接用吹風吹干造型了。據了解,肖師傅以前是一名搬運工,年輕時曾學過理發。很早以前,在石溪路公廁的坎下,曾有一家理發店,那是孟師傅與人合伙開的,店里的椅子很高檔,是皮沙發做的。孟師傅雖然是一個殘疾人,腿不好,但他的理發技藝精湛,有很好的口碑和人緣。后來孟師傅不幸因病去世,合伙人也散了,石溪路就沒有理發店了。就在此時,肖師傅立馬辭去運輸社的工作,挺身而出開起了這家理發店,填補了這個空缺。

? ? ? ? 肖師傅的對面是肉店和煤店。在過去那個特殊的計劃經濟年代里,買這些東西都要憑票。我們經常在這里排隊,張三可以幫李四站輪子買肉,王麻子也可幫別人排隊買煤球。說來說去都是街坊鄰居,沒有人說閑話,大家嘻嘻哈哈的顯得十分親熱。當年,城鎮居民每人每月憑票供應一斤新鮮豬肉,逢年過節,每人才增供一斤咸肉或臘肉。在那個沒有電冰箱的年代,因為肉票是限量供應,家庭人口多的,一個月可以多吃幾回肉。而人口少的家庭,只能羨慕人家經常打牙祭。

? ? ? ? 在煤店的堡坎下面,還有一家合作企業的面館,負責人是鄭玉良的媽媽。這家面館的門面,實際上是在街上順路搭建的篷篷店,一字排開能放好幾張桌子。面館的小面味道特好,還有他們兼營的燒餅和?貼小包生意也不錯,特別是那個?貼小包真好吃,香噴噴油浸浸的,看到起都要流口水,排隊購買者之多,常常是供不應求。

? ? ? ? ?街上的副食店緊挨著糖果店,這是石溪路第二個拐角處,也是我們經常排隊購物的地方。那時的日子過得好寒摻,菜油、白糖和煙酒一律憑票供應。難免有缺貨的時候,手上即使有票也用不出去。不過,一旦有了貨到的消息,好多人半夜三更都要去排隊。

? ? ? ? 石溪路最熱鬧的地方,當屬糖果店對面的那家茶館。每天晚上這里都是爆滿,沒坐位的允許坐在地上,只為聽那精彩的評書演講。而門外那些人,全是聽耙合的人群,分文未付,站了黑壓壓的一大片。其實,在茶館里喝茶很便宜,沱茶5分,花茶6分,白開水1分。茶館老板的贏利全靠評書收入。除茶水錢外,每位要加收兩角聽書的錢。這時,只見說書人緩緩走向講臺,呷了一口茶,手執驚堂木“啪”的一聲!茶館頓時安靜了許多。評書開講之前,老板會拿一個布口袋到坐位上來挨個收錢。那副認真的樣子,一個都不能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正當茶客們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誰知那說書人言道:“要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接著,驚堂木連敲幾下表示拜拜。全場“哦嗬”一聲,幾分鐘時間,所有人散得精光。

? ? ? ? 茶館樓下是一個廢品收購站,這是通往野貓溪的三岔路口。收購站一旁,是石溪路那座上百年的石橋。石橋下面,流淌著一股清澈的小溪,水之干凈,有人正在那里洗衣服。經過石橋,拾梯而上那條路直通野貓溪的菜站和糧店。 在菜站旁邊,有一棟樓房野貓溪正街31號,這棟樓房有著以前人們不知道的秘密。據史料記載,1947年4月28日,國民黨當局封閉了當時設在重慶的中央四川省委和《新華社》報社,3月5日,全體人員撤回延安。《挺進報》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陳然烈士當時擔任《挺進報》的特支書記,曾在這里工作了一段時間。可以這么說,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要不是遭到叛徒出賣,說不定挺進報能挺到新中國成立那天。

? ? ? ? 在古老的石橋外面,有一坡綠地,上面長滿了蘆葦和夾竹桃,幾棵碩大的黃葛樹沿崖壁而生,充滿了活力。

? ? ? ? 茶館的隔壁是張草藥的店鋪,屋內堆滿了各種各樣的草藥。張草藥的鄰居,原是一家裁縫鋪,因生意不好就搬到玄壇廟正街去了。 再過來一點,是一家小百貨商店,經營者是家住中學街周三妹的媽媽,后來小百貨店遷移去了五院 。這個門面,被改裝為工商銀行玄壇廟分理處的一個儲蓄所,我的好友陳哥當年就在這里上班。接過來的一家店鋪是譚草藥,隔壁是葉裁縫。在街上,有兩家草藥鋪同時存在,不算稀奇,究竟誰的草藥好,只有病人說了算。唯有葉裁縫,當時成了街上的獨門生意,沒有競爭對手的壓力,所以他在這里順順當當的給當地居民量體裁衣,經營了多年。

? ? ? ? 在糖果店隔壁有一家小五金店,這家店的店主姓陳,是著名作曲家、新疆軍區文工團副團長--田歌的老丈人。田歌的夫人很漂亮,是我們街上的大美女哦。1966年,她曾在彈子石西南制藥二廠工作,因此,田歌一家人到石溪路來住過。田歌是一個典型的大個子,待人很親和,臉上常常帶著微笑,喜歡主動和我們打招呼。那個時候家里沒有自來水,大家都在37號院子下面的那個供水站排隊打水,經常看到田歌那魁武偉岸的身影。

? ? ?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在當時,我難以相信,這曲美妙的旋律就出自于眼前這個大漢之手。因為這首歌被全國人民廣為傳唱,我們也感到驕傲。我甚至想過,身為石溪路女婿的田歌,要是能給咱們石溪路也寫一首歌,該有多好!

? ? ? ? 夏天的夜晚,街上人頭攢動,在川流不息的腳步聲中,我感受到了人們的快樂。在那個電風扇稀少的年代,許多人習慣在晚飯后到街上來走一走,去渣子堆觀景臺打望,盡情享受江邊吹來的陣陣涼風。滔滔江水從我們身邊流過,天上的繁星和山城的萬家燈火同時映在水中,十分養眼,猶如一幅大寫的水墨丹青。而此刻,我們就在這畫中。令人陶醉的心情,自在悠然。

? ? ? ? 俏影輕風一縷霞,濃淡芳顏雅。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記憶中,石溪路出過很多美女。除田歌的夫人和他的小姨子外,印象較深的還有:王良英姐姐、盛氏三姐妹,蔣家的五朵金花,另外還有沙金的咪嬢,汪婆婆的外孫女茜蒙和茜卡??

? ? ? ? 石溪路街上有一家飯館比較出名,叫《川北餐廳》也有人叫它“賴子館”,主廚是黃長壽同學的父親黃師傅,附近幾個廠愛殺館子的人,都是這家餐館的回頭客 。后來,黃長壽繼承父業,在石溪路嘴嘴開了一家飯館,經營了多年。

? ? ? ?在石溪路的第三個拐角處,是季婆婆的家。有一天,季家的門口掛了一個嶄新的郵箱,聽說季婆婆成了郵局的代理人,負責街上所有信件的收發。季婆婆是一個熱心人,她家門前長期擺放著幾根長板凳,這是替行人準備的。誰要是走累了,都可以在此坐一坐,順便還可討一口水喝。

? ? ? ? 在季家的旁邊有個消防屋,從消防池的旁邊往上走10來步梯坎,這里曾經有一個石溪路中醫診所。該診所的負責人是肖嬢嬢。在診所里有位醫生叫吳本初,有較高的醫術,許多看病的人都掛他號。而另外一位梅醫生,卻因醫術稍微差一點經常在診所里閑著。后來,該診所撤了,肖孃孃等人去了玄壇廟診所。

? ? ? ? 故事講到這里,我想重點說說《千佛寺》。千佛寺,是一座尼姑庵,傳說已有200多年歷史,聽說千佛寺原址是閥門廠醫務室曾興智醫生祖上的一所山貨庫房,后來曾家祖上信佛以此俢行,把庫房改建成寺廟。最初叫“大乘寺,”清咸豐年間更名“興隆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再次更名叫“千佛寺。”據說,千佛寺最大的施主是國民黨四川省主席王陵基的母親。抗戰期間,寺廟的香火很旺,新來了許多尼姑。


文革后恢復重建的千佛寺。 供圖:陳其珍。

? ? ? ? 千佛寺坐南朝北,大雄寶殿兩側有高約8寸的佛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寺。”凡是來千佛寺的人,無論你是不是香客,都可以在此地品茶小坐。在大殿前,有一座水池,池中有假山長滿了青苔,水里養著許多金魚。水池兩邊是一些花臺,花臺里開著季節的鮮花,遠遠就能聞到那些花香。過道上,擺放著一排排的涼椅,到這里來喝茶,感覺特別清靜,比街上的茶館檔次要高許多。另外,千佛寺的豆花飯和素齋尤其出名。如果,你是初次來到這里,在品嘗那些出自于尼姑大廚掌勺的精品菜肴時,你會難以置信的去動手中的筷子。左看右看都是些吊胃口的菜,什么燒白、紅燒肉、回鍋肉以及水煮肉片等等,平時想吃的嘎嘠這里都有。不過,你別產生誤會哈,廟里所用的食材沒有一樣真正沾暈,全是用涼粉、冬瓜和豆制品之類的東西做出來的,色香味俱全。千佛寺的三當家尼姑嬢嬢是我以前認的干媽,我聽她說過,當時確實有一些香客賴在這里住宿不愿離開,可能是想偷學這里的廚藝吧?其實,尼姑們并不傻,她們懂得怎樣保護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權,那扇通往廚房的大門,除了廟里的尼姑,誰也甭想進去。

? ? ? ? 文革初期,當“破四舊立四新”的革命口號喊到了石溪路的時候,千佛寺不幸遭遇劫難,所有佛像被毀,其它物品被紅衛兵打砸一空。大多數的尼姑被迫返鄉,只有少數年邁的幾個尼姑在此留守空廟。從此以后,寺廟變成了街道的紅星塑料廠,達十年之久。文革結束后,當年的尼姑都回來了,并且還帶回來七八個年輕的尼姑。千佛寺得以恢復重建后,許多場景不再重現。過去廟里的茶館、豆花飯館統統消失了。只有那些菩薩還在,客房還在,廟里的齋飯只有香客才能享用。

? ? ? ? 每至深夜,廟里會響起陣陣鐘聲,那鐘聲,劃破寂靜的夜空,傳得很遠;鐘聲似乎在告訴人們,無論這個世界怎樣改變,她們的宗教信仰永遠不變。

? ? ? ? 時間不停的在朝前走,我們都在經歷時代巨大的改變。雖說,石溪路過去的一切,早已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復存在,但我們對故鄉的感情是永恒的。石溪路的軼事,獨屬我們心中那一份沉淀,是所有街坊鄰居們終生難忘的美好時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4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95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6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35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1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1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4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8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4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8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4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5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7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6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3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