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簡書文章《追風的人》,寫一個自詡為“文藝青年”的女大學生,喜歡買書,但又無法認真看下去。然后在上課回答問題時出了洋相,征文投稿也失敗了。但她依然自認文藝,別人也從沒有懷疑……很有意思的文章,作者的諷刺不落痕跡,也很生動真實。
說到“文藝”,自己算一個。前兩年女友還調侃說“你孩子都這么大了,還風花雪月,傷春悲秋的,是個大齡文藝女青年。”我說:“已經是中年了。”
現在,但凡有人說我“文藝”,我都會說自己是“文藝中年”。無論這個詞在別人眼里是褒是貶,對我而言“文藝”是生活的樂趣。
同事有次喝茶告訴我,剛進單位的時候覺得我很“裝”。雖然大家嘴上不說,心里還是弱弱地鄙夷。我說是因為自己的朋友圈很“文藝”吧。她說是的,不過現在了解多了,覺得真心很佩服,因為你可以堅持這么多年的夢想,讀書并“文藝”地生活。
還有個客戶問過我,你怎么可以活得這么輕松,好像天天都是“詩和遠方”。現實并不是如此,或者說不僅僅如此。我一樣為了養家糊口要在職場沖鋒陷陣。一樣要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喜怒無常,克制自己更年期的焦慮。
唯一的不同是,這么多年,我喜歡看書。我把休息時間用來看書,聽講座,看展覽,聽音樂會。現在還多了喝茶和寫簡書。讓“詩和遠方”不僅在心里,還可以留在文字里。
看看自己從“文藝少年”到“文藝青年”再到“文藝中年”,最離不開的“書”。讀書的時候看言情,看武俠。偶爾也讀讀詩,最愛的詩人是席慕容,當時的零花錢都用來買書看了。
后來工作了,實驗室等反應的時候很長。那段日子看了很多世界名著,長篇小說的豐富幫我打發了枯燥乏味的等待。那個年代,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收入也不高,不可能一直出去玩,看書是最好的消遣。
等生完孩子后,“育兒經”成了我的生活必需品。從各種成功教育的書籍到給孩子的故事書。為了寶寶,我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肥膩的家庭主婦”。成天圍著孩子轉,最后把自己轉進了“生活只有娃”的死胡同。那段日子,沒有人喜歡跟我交流,連我自己都非常討厭自己的“神神叨叨”。
好在“心理學”解救了我。有段時間,我的床頭堆滿了各種女性成長,宗教靈修和基礎心理學。剛開始完全不得要領,看不懂,也看下去。不過我對自己說,最低谷的時候,最好的“頹廢方式”就是看書。看不進也得看,就當是催眠好了。現在想想,幸虧當初的堅持,讓我的心漸漸變得強大起來。
孩子學音樂后,我看了大量的音樂專業書。各種音樂史,音樂故事,音樂評論,還有音樂家的傳記……以便跟她有多點交流。最喜歡是當她有問題的時候,隨手抽出幾本書,告訴她自己到這里面找答案。雖然,有時她偷懶會說“媽媽你告訴我”,但多少自己也會看一點。
人過不惑,孩子大了。需要陪伴她的時間開始減少。這幾年開始看一些生活類的書籍,哲學,歷史,和美學,喜歡“吃貨”必備的美食書,各種旅行書,還有茶書。
今天朋友還跟我說,最近開始喜歡哲學了,以前看不進,現在不僅覺得有道理,還非常有用。最后她總結說:“年青時不喜歡的東西,現在都開始喜歡了,就像花開有時,結果有時。到了時候,一切自然會明白。”
我想這明白是因為她一直在尋求,一直在思考,一直很文藝。自己最舒服的時候就是泡杯茶,看看書。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喜歡在文字中穿越的感覺。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現在有了讀書群,可以跟許多喜歡書的朋友交流讀書感受,分享好書美文給大家,生活更加有樂趣。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讓自己一直文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