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股濃濃的黃土氣息撲鼻而來。作為一個地地道道黃土高原的孩子,在90年代的生活印象被這部小說勾起了諸多回憶與共鳴,真正的農家生活與泥土芬芳,正是小時候這樣的生活方式讓我更親近的理解老一輩家鄉白鹿原的生活。
圖片發自簡書App
提幾個書中的人物,一是白嘉軒,二是朱先生和冷先生,三是田小娥,四是白孝文和黑娃,五是鹿兆鵬和白靈。
故事真是相當的充實(作為一個當地人的人,感覺寫的特別親切),那么多描寫夫妻、情人云雨之樂的情景都沒有重復的。小說還教給我們戀愛技巧,為人處世,與人為善,一切向前看等等,也能讓人了解到關中民風,那個時代的生活形態,封建迷信,還有兩檔斗爭等各種各樣的事情,腦補的畫面都不夠用。
參考其他書評時,有人把《白鹿原》與《百年孤獨》做了對比,講到很多借鑒《百年孤獨》的地方。對于《百年孤獨》這部小說,我還沒有拜讀完,但加上布恩迪亞七代人還有隔代重復命名的情況,讓我對這本書難以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找不到主線,越發的混亂所以可能要半途而廢,書桌上有很多讀了一半的書,慢慢看吧。
同時我覺得《白鹿原》和《飄》卻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大背景,一個是封建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推進,一個是奴隸社會向民主社會的推進。故事的發生地,一個白鹿原,一個十二橡樹村,都是淳樸憨厚的居民,傳統,友愛,尊敬,和諧。這也正好驗證了扉頁上巴爾扎克的話,“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不過在具體到生活的時候,陜北高原與美國南方農場主就大不一樣,不過在類似的政治背景下,人們的命運往往是相似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