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曾經在公眾號中分享過一篇知乎的文章,文章題目是“你會因文字而愛上一個人嗎?”作者緊接著便回答了這個問題“是的,我會,不僅會,還會視一個人的文字為TA的第二人格。”我想說的是,沒錯,我也會。
今天再次把這個問題拿出來,想問一問你們:你會因文字而愛上一個人嗎?
邊想邊聽我說也好。
我每每睡不著的時候就會打開手機與文字接壤,看一些公眾號文章或是平臺內的分享,不僅僅是那些所謂的“爆文”,更多則是看那些平凡人寫下的平凡的文章,前兩天在一個寫作app的平臺中認識了一位朋友,當然,這位朋友不是什么簽約作者,也并非寫作達人,是和你和我一樣的平凡人。緣分,便源于他寫的一篇文章,其實并沒有讓我過眼不舍的摘句,也沒有華麗漂亮的辭藻,但卻直戳我的內心,或許因為相似經歷所產生的共鳴,讓我對這篇文章念念不忘…這種共鳴從而驅使我的好奇心去了解文章背后的人和故事。
“以文交友,因文識人也一直是我心目中與人交往的理想模式。文墨相通、氣味相投的人總能穿越萬水千山相互吸引。
在通訊交流越來越便捷的現代,文字仿若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一根弦,一旦觸碰,便會以余顫不止的旋律吸引頻率相近的人相互靠近。”
“怎么開始接觸的這個平臺呢?”
“無意間看到的,想分享點內心的東西,但朋友圈人太復雜,不想讓大家看到。”
很多人會時常感到情緒無處安放,但我們有時需要吐露,也必須學會去傾訴,因為內心的容量有限,就像我16G內存的手機,負荷太多了就常常變得遲鈍。人也一樣,有時我們需要將心中的一些東西卸下來,放在一個少有人知道的地方,這并不是丟掉,而是將其靜靜安放。文字是一個無限大的容器,情緒再重,眼淚再多,文字都可以承載。不想告訴別人或是不能告訴別人的,就設置對自己可見,想去分享,當然也無妨。
他對我的評價是“你的文字有著女生情感的細膩和委婉,其實你一下子吐露了好多情感色彩,但卻不容易讀懂,少有人能讀懂。”
除了后臺有人留言說喜歡我寫的文字,或是贊同我的說法以外,這是我第一次接受一個稍微正式的評價,我不得不說,這讓我內心充盈,當然也留有思考。
說點別的。
還記得去年秀波、湯唯主演的愛情故事片《不二情書》吧,看完電影,我隨后就看到微博上有這樣一句話“不知道查令街84號你看什么《不二情書》”。
《查令十字街84號》記錄了紐約女作家海蓮和一家倫敦舊書店的書商弗蘭克之間的書緣。雙方二十年間始終未曾謀面,相隔萬里,深厚情意卻能莫逆于心。書中的那些信件,大都是信手寫來,原本并不是為給別人看的,如果不是因弗蘭克不幸早亡,它們可能永遠不會面世。
提這個例子,其實想從兩方面來說。
其一是“不知道查令街84號你看什么《不二情書》”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說,人們更應關注書籍文字的原版內容,再去看其以外的東西。不無道理,就像很多人會堅持看完原版書籍再去看它的電影一樣,因為這樣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其中的人物和情節。
其二想說“查令十字街84號”這個關于文字書信的故事本身,這就回到了我開始提到的那個問題“你會因文字而愛上一個人嗎?”,海蓮和弗蘭克印證了這句話,或者說這個問題可以是由這個故事而起。很多人將它看作理想主義的童話故事,但我卻深深相信著文字的力量。你呢?或許是,或許不是,又或許有不同的觀點,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我看過很多自媒體作者的文章,自媒體就是個體發布的文章,我覺得這種類型的文字讓我感覺更加“接地氣”,像是以一個朋友的口吻給你講述故事或是經歷,即便有著那些文縐縐的、從未接觸過的、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詩詞摘句,好像也會變得雅俗共賞,比那些直接灌你雞湯或者反雞湯的文章來的更舒服,更耐看。
當然我也曾去了解過那些文章作者,各種機緣巧合吧,我接觸比較多的就是大三的學長或學姐的個體公眾號,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和我素不相識,不曾朝面,我發自內心的欣賞他們,因為我能夠從中學到的東西很多,不單單因為文字,更是那份難得的堅持。身邊的很多朋友都陸陸續續開了公眾號,但大都稍縱即逝,當然自己也并沒有做得很好。
不過我仍會盡力去堅持,就像張嘉佳說的“如果尚有余力,就去保護美好的東西”。文字便是我要去堅持更要保護的小天地。
我講完了,那么,你會因為文字愛上我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