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監考,一切考試工作安排妥當以后,就安安靜靜的坐在講臺上,眼光不時的在全場掃射。在我的面前,坐著一個女生,低著頭,很認真的在思索著、書寫著、修改著。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她。后來,總是看到她在書寫與修改之間反復,每一次修改,總是順手拿起旁邊的修正帶往錯誤處一劃拉,一道白光閃過,立刻驅散了試卷空白處的黑暗,還一個朗朗乾坤。在這朗朗乾坤之下,又開始進行新的精神創造。而這個正在進行偉大精神創造的主人,對于她所用來開辟乾坤的修正帶,卻正眼也不瞧一下。用時隨手拈來,不用時棄若敝履。如同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氣定神閑,指揮若定。于談笑間強擼灰飛煙滅。在摧毀了舊有的工事之后,立馬就重起爐灶,根本不給予對方喘息的機會。
我沒有用過這種修正帶。說實話,一開始見到這種東西時,我根本不知道它叫修正帶。在上學期的一次監考時,學生問我,修正帶能不能用?我一開始沒有聽明白,等到她再一次重復時,我才反應過來,忙說可以可以。
我也沒有打聽過這種東西到底是何時才活躍在中小學生之間的。反正總是在我已經不需要對自己的書寫進行鄭重其事的修正之后吧。上大學以后,有些作業老師還要求手寫,但是歷史專業的作業,基本上是密密麻麻的字,我估摸著老師不會仔細去看,又覺得自己的字太丑,實在沒有鄭重其事的修正的必要,所以偶有一兩個錯字的時候,也總是用筆劃拉兩下,算是表示要另起爐灶了。認真一點的時候,劃拉得漂亮一點,沒有耐心的時候,連劃拉兩下都覺得很勉強。只有在摘抄讀書筆記的時候,才會稍微認真一些,但是對于錯別字的修正,卻也還是沒有重視到使用修正帶的程度了。后來,讀書寫作業,基本上都是使用電腦,連提筆的時候都很少了,修正帶云云,則更是無從談起。
不過,我在中小學時,也和現在的學生一樣,對于寫錯之處,總是要進行斬草除根式的清除?,F在想來,更多的恐怕是為新的書寫騰出位置。不過,我們的除草工具,和現在的學生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說,我們以前所使用的工具,在現如今的學生當中,基本上已經見不到了。滄海桑田,歲月流轉,于此可以窺見一二。
如果要說最早的修正工具,那應該非橡皮擦莫屬。讀幼兒園或者一二年級時,寫字仍然是以鉛筆為主,所以橡皮擦就成為了文具盒中必備的文具之一。但是由于條件艱苦,幾毛錢一塊的橡皮擦對于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種奢侈。所以許多同學往往使用高壓鍋的皮圈來代替橡皮擦。高壓鍋是每家每戶都有的,因此,那些因為漏氣而被大人們遺棄的皮圈便成了孩子們最理想的文具。尤其是材質比較軟的更受歡迎。因為稍微硬一點的皮圈,用起來會將紙張擦破。
后來,小學上到高年級,具體我也不知道是從幾年級開始,圓珠筆漸漸取代鉛筆成為我們的主要書寫工具了。而要修正圓珠筆的書寫錯誤,橡皮擦便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于是,新的修正工具——字貼,便開始鉆進我們的課桌中了。一個個小小的、方方正正的白色貼紙,整齊的粘貼排列在一張方方正正的大紙上。如果需要修改某一個錯字,只需要將字貼貼在錯字之上,白色的那一面就可以重新書寫了。不過,每一個字貼的面積都很小,這對于寫字又丑又大的學生來說極不方便,而小學生的字,往往又是又丑又大的。另外,由于字貼每張只能修正一個字,所以,對于成句成段的錯誤,便很難使用字貼來修正。大概在進入中學時代以后,隨著書寫錯誤由一筆一劃走向一句一段,原來的修正工具——字貼,也就為新的修正工具所取代了。
能夠方便快捷地修正一句一段書寫錯誤的工具有兩種,一種是透明膠布,寬度大概如平常人的字體大小。將膠布貼于錯誤處,用手刮兩下,然后輕輕一扯,就可以將錯句連同承載錯句的那張紙的表皮一起扯下來。這有點類似于古代的竹簡書寫。古人在竹簡上寫錯字以后,便用小刀輕輕將那一層刮掉。這是一種削骨割肉式的修正。這種工具的缺點就是,如果紙張太薄或者撕扯用力過猛的話,便很容易將紙張扯破。另一種修正工具是涂改液。一個小小盒子,里面裝有類似石膏的白色固體,使用前搖一搖——那種由于搖晃所發出的聲響,至今仍聲聲在耳。搖動幾下以后,便將其對準錯誤字句處,輕擠盒身,使白色液體從口流出,手并且要隨著液體的覆蓋面而不斷移動,直至將所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通通覆蓋為止。這有點類似于刷標語的方式,人們總是將舊的標語痕跡完全覆蓋之后,再在新的覆蓋面上重新書寫。這種工具的缺點是,修改液的出口類似筆尖,比較脆弱,摔過一兩次后便很難使用。另外,液體的流出也是千奇百怪,有時候擠半天就是擠不出來,有時候稍一用力便擠出一大堆,這時便會手忙腳亂的用嘴巴對著那堆白色液體吹氣,以使其流向安全區。類似這種學習過程中的窘態,也真是太多太多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些啼笑皆非的場景,才使得我們枯燥的學習生活有了一點點樂趣。
直到現在,我仍然不知道怎么去使用修正液?;蛟S很簡單,但是我從沒有試過。沒有親自嘗試過的東西,哪怕再簡單,也不敢輕言篤定。我還是比較懷念自己童年時代的這樣一些物事,雖然可能并不是那么完美,也許還會有些許窘迫。然而,這些或美好或窘迫的記憶,正是我這一路走來所經歷過的風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物質上的貧乏,構成了精神上的富有。新的一代人,他們有新的風景,這些風景,在我看來也許要遠比我那一時代的美麗、舒暢,又或許在這美麗舒暢的風景背后,也有我所無法體會到的窘迫與心酸。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隨著年歲的不斷增長,我們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