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戰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之前。可以說,陣的出現,就拉開了戰術史的序幕,它標志著戰術的正式形成。
? ? ? 在中國,商、周和春秋是銅兵器極盛的時代(約公元前1766-476年)吧。古埃及在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67-1085年)開始普遍使用青銅器。也就在這時,有嚴格組織的戰斗隊形-陣出現了。
? ? ? 我們知道,戰爭是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階級和階級、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相互斗爭的最高形式。一句話,戰爭是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斗爭。指導戰爭全局的方法謂之戰略。為了達到一定的戰略目的,按照統一的作戰計劃,在一定的方向上和時間內,所進行的大小數個以至數十個戰斗的總和謂之戰役。敵對雙方的兵團、部隊和分隊,在較短的時間、較小的空間所進行的有組織的直接武裝斗爭謂之戰斗。指導這種戰斗的方法謂之戰術。
? ? ? 陣的本義是指戰車和步卒的排列,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專用軍事術語。陣,后來被人們引申為戰斗隊形的泛稱。《六韜-均兵篇》在論述步、車、騎三兵種在平坦地形上作戰的相對兵力對比時說:如果是單個戰斗,一名騎兵抵擋不了一名步兵,但是若列成隊形 則騎兵可與八倍數量的步兵相抗衡。
? ? ? 據載,我國在公元前1766-1122年的殷商時代,陣就出現了。卜辭說:王作三師,右、中、左,從古文獻來看,春秋以前我國軍隊在作戰時通常列成左、中、右三個以戰車為主的方針。《史記》載周武王“牧誓”以后,“陳師牧野”。
? ? ? 最初的陣型,是密集的橫排方陣。商、周的陣型大體相同,總體上基本都是以戰車為核心組成左、中、右三個方陣。由每一“乘”橫向排列而成。“乘”是當時軍隊的基本單位,由作戰車輛一駕和隸屬的步兵組成。戰車由四馬駕挽,每車載甲士三人,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乘指揮官,古人稱“甲首”或“車左”;右方甲士執矛,主刺擊,并負責為戰車排障,古人稱“車右”;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馭者。二十五人排成五伍(一伍五人)組成一個小方陣,謂之“兩”。具體戰車和步卒的典型配置,參見《史記-周本記》中關于周武王牧野之戰的內容,這里不再贅述。
? ? ? 春秋時期,我國的軍制已經相當完善了。《周禮-地官司徒》載:小司徒之職掌,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也就是說,當時一個軍的兵力大概為12500人,配備戰車約125駕,指揮官官爵為卿。依次排列師的指揮官為中大夫,旅為下大夫,卒為上士,兩為中士,伍為下士。其中,卒為基本戰斗單位,其示意圖如下:
? ? ?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50年秋天,齊軍在進攻衛國的時候,曾組成了有六個單位(方陣)的隊形。“齊候伐衛,先驅……申驅……貳廣……啟……胠……大殿,……自衛將,遂伐晉。”先驅,先頭部隊;申驅,僅次于先軍的第二軍;貳廣,國君的禁衛部隊;啟,左翼部隊;胠,右翼部隊;大殿,后衛部隊。這種行軍陣形可能是魏舒“毀年以為行”時所作的“五陣”之前身。
? ? ? 西洋古國的方陣。亞述的方陣:亞述軍隊由步兵、戰車和騎兵組成。步兵在后來可能是軍隊的主力。恩格斯說:亞述的“弓箭手或是站在前面作戰,這時他們每一個人都由盾牌手來掩護;或是站在后列,這時,第一列和第二列的長矛手彎下腰或跪下來,以便弓箭手射箭。”西洋古代的騎兵,都是在步兵的兩翼上行動,具體亞述方陣示意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