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在為廈門的心理老師做培訓的時候,曾與教育系統的老師溝通過,感到教育系統的老師們對孩子的心理狀態極其重視。這個重視的核心原因就是現在的孩子很脆弱,這種脆弱表現在很多孩子有或有過自殺意念。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有個統計顯示,中國每年有數萬青少年自殺!此外,在我們給孩子們做訓練的時候,有個宣泄環節,現場會創造一個非常暗的環境,暗到人們面對面基本上都看不清對方的臉。然后,我會問一個問題:“你有沒有過自殺的念頭?”如果你在現場觀看,一定會嚇一跳,因為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舉起手!我們與這群孩子溝通,很多孩子都會說:“我覺得活著很沒意思,活得很壓抑。”
那么孩子的脆弱、嚴重的自殺傾向,原因又何在?
最近兩年有些機構做了一些調查和統計,報告清晰地表明,學習壓力和個人情感已成為中學生輕生的最主要原因。前者占到34%,后者占到 30%。這個調查報告與 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 dent Assessment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提供的亞洲研究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亞洲研究數據分析顯示,競爭性較強的國家教育體制(如采用入學考試來選拔學生),可能會給學生帶來更高的基本技能水平,但是在中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等競爭性較強的教育體制中,學生表現出來的焦慮水平高于平均值,對某學科的喜愛和動機較低,對學校的歸屬感偏低,且對學校的教育持負面評價。這意味著,雖然他們在成績上受益,但在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上付出了代價,這些代價在無形中對孩子的終身學習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某知名作家所做調查結論顯示:在中國有40%的大學生不喜歡, 也不樂意學習自己所在的專業。還有一個現象:現在有很多中小學生對自己的讀書方式、教育方式不滿意。現在的孩子衣食住行無憂無慮,但是遺憾的是,他們的心靈前所未有地被控制。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除了睡眠,90%的時間都在學習,這如此大的比例, 直接決定他們的煩惱與學習有關系,這些無形的煩惱控制著孩子們的身體、思想,甚至精神世界。
學習壓力,其實是一個中性名詞。孩子們對學習是因為不喜歡才有壓力,而不是因為有壓力才不喜歡。如果我們可以讓環境、學習方法匹配孩子的天性、性格,即使有壓力,也是正面的壓力,這樣的壓力是情感生活的催化劑。無數個個案表明,凡是符合天性的學習,越是遇到有困難,越是充滿動力和魔力,這樣的壓力才是孩子走向自我卓越的推力。反之,即使孩子在外在要求下把學習學好,但缺少成就感,也是不快樂的,這樣的壓力就有了破壞作用。事實上,一個10 歲的孩子也許并不知道死亡對他來說是什么樣子的,他只是想通過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年齡大點的孩子,他學習出色但是沒有成就感,他有同學但是沒有朋友,有爸爸媽媽但是沒有知心人,他不知道怎么處理自己的情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求助他人, 才會選擇自殺這條路。
信任、單純、不強求別人、活在當下,這是孩子最初的情感世界,而在現實世界里他們要面對無法預知的欺騙、復雜、強制、活在未來。我們無法看懂孩子的“無知”,卻以自己的“有知”來塑造孩子的頭腦與心靈。
當孩子們被斥責“不夠專心”的時候,你是否對孩子樂此不疲地關注某個事物視而不見?當孩子暫時跟不上,你是送孩子到學習班去機械訓練,還是幫孩子歸因分析,并相信“種子”也相信歲月?當孩子們被斥責“吃不苦”的時候,你是否想過從小就應該讓孩子養成到戶外玩耍鍛煉的習慣?當孩子在同伴間受了委屈,你是罵孩子無能,還是告知他如何防御以及如何處理已成的事實?當孩子被老師誤解甚至打罵,孩子是否會第一時間與你傾訴?你是選擇與老師溝通, 還是忍氣吞聲,或者是直接當面對質?
這個世界上,孤獨是生命與人性的本質,不合格的家長不僅沒有積極地創造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還制造了許多莫名其妙的成人規則。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孤獨自然會常伴左右。孩子沒有選擇誰做他父母的權利。所以,作為家長,我們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 無論孩子多大都要做他的好朋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