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昨天跟我打電話“就算我再怎么喜歡她,再怎么愛她,我都為了她做了那么多了,哪怕她對我有那么一點點的考慮,對我有那么一點點的關心,我也不會這么累……”
阿布對他女神的好眾人皆知。
女神餓了,他可以跑大半個街去買女神想吃的零食;
女神渴了,他頂著大太陽飛奔著給她女神買飲料;
女神要逛街,他雖然前天晚上熬夜打游戲精神不濟也要給她拎東西……
是誰曾經說過,因為我喜歡你,我愿意陪你做任何事情,愿意把我所有的、能夠給你的都給你。
但我們似乎都忽略了,這句話還應該有個條件才能成立——
我的付出能得到你的回報或者是你的回應。
可能會有人對此嗤之以鼻,喜歡就是喜歡,我就是愿意為你做任何事,不管有沒有回報,我都是心甘情愿。
與這句話相對應的還有這么一句:
友情也好,愛情也罷,只要雙方有一個人遷就,就能長久。
(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原句記不大清了……)
當然,短時間內來看,似乎是成立的。我們兩個在一起,我喜歡你,我對你好,理所當然也好,心甘情愿也罷,我都愿意無限的遷就你。你的脾氣我接受,你的缺點我包容,你的一切我都不在乎,這些都無所謂,我愿意這么做。
我們人類都是喜歡別人對自己好一點的,有一個這么寵著自己的、這么遷就自己的更不容易,于是不免感恩,一段感情也會相處的融洽。
偏偏我們每個人都有劣根性——對一個人太好,時間一長,這個人就會當做理所當然,這時候,付出不僅會得不到尊重,反而在不付出的時候會收到怪罪。不管是誰,都有這樣的壞毛病。
而此時,付出的那一方會覺得委屈,然后會埋怨,到后來就開始計較——
“我又不欠你的,憑什么我對你這么好,你卻一點也不珍惜……”
這讓我想起了這么一個段子:
我今天給你一顆糖,明天給你一顆糖,后天不給你糖了,你質問我為什么不給你糖;
我今天給你一巴掌,明天給你一巴掌,后天不打你了,你還有點不習慣。
回到阿布身上,可能有人會說阿布對他女神不夠愛,認為如果阿布對他女神愛的再深一點,又怎么會計較那么點付出呢?也有人背出那句感動萬千少女的話:
結婚前,對她好的男生有那么多,而結婚后,對她好的只有我一個,所以我要更寵她,給她所有男生全部的愛。(大意如此)
殊不知,甜言蜜語的有效期太短太短,大多數女生結婚之后變成男生的附屬品,生孩子、做家務……忙前忙后,變成了一個宜家宜室的“小女人”。
突然想起另外一個例子:
小莫和心藍是好朋友。小莫屬于那種成天樂呵呵的、樂于助人的性格,相比較而言,心藍就比較高冷一點,兩個人在一起,常常是小莫經常幫心藍把很多事情都給做了。開始的時候,心藍還是特別感動,非常珍惜這一段友情,兩個人也特別要好,經常是形影不離的。
然而一段時間后,很明顯的可以感受得到,心藍跟小莫說話有了一種趾高氣揚的感覺,請小莫幫忙也有了一點命令的味道,如果小莫拒絕了甚至還會大發脾氣。而小莫生病不舒服的時候,心藍也是裝作若無其事看不見的樣子。
故事的結局是顯而易見的,矛盾一次次累積之后,小莫跟心藍也終于決裂,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你看,一段感情,友情也好,愛情也罷,如果一方不停的遷就另一方,一個會很累,一個會恃寵而驕,又怎么能長久呢?
而游戲的規則應該是,你給我一個蘋果,我給你一只梨,這樣才能玩得開心,玩到最后。